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教化指向人的内在发展,规训则是对人外在规范的约束。当前"规训式"人文价值教育的改进,需要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向主体性教化观回归。主体性教化根本特征在于,选取形式与实质、内在与超越一体的路径,引发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转变。着眼于"教化"的内在秉性,主体性教化图式应当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化对象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教化内容由知识向精神的转化,内化图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5,(7A):59-59
现在,我们已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之类的教育哲学难题。《规训与教化》一书的作从现代性的化处境出发,对上述七大方面的教育现代性问题进行了颇为细微深入的思考和极为坚实有力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育思维是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学前教育的传统思维以规训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学前传统教育思维的现代化转向。规训的教育思维以规制和就范的教化姿态妨碍了幼儿的精神发展,引导的教育思维则以自由和超越的教化姿态救赎了幼儿的精神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实现从规训到引导的教育思维转向存在困难,我们需要重塑学前教育的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来克服困难达成转向。  相似文献   

5.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固。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以显学墨家学派人性素丝论为代表的天赋自然论,认为人性本如丝,无分善恶;人性易受环境染习,可以为善,亦可为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之于人就像“染缸”与“素丝”。该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强调了教化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7.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性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教育包含知性、率性、养性三部分内容,它分别与人性向着真、善、美发展的教育目标相对应并相互交织。知性教育须解决人性之客观性知识和科学性评价问题。率性教育要掌握人性改造是否会于“人道”之标准,使人性之“保赤”与“起伪”达一辩证统一。养性教育必须遵循“近养”、“顺养”两条教育原则。从实现人性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知性教育是基础,率性教育是关键,知性教育与率性教育统一于养性教育。“近养”、“顺养”原则也是完整的人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教育惩戒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惩戒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引航“问题学生”,强化教师职责职权的“成人”价值;助力维护正常校园秩序和学校正义空间的“成事”价值。教育惩戒的实践向度主要体现为:理念向度:从“规训”到“教化”;主体向度:从“一元”到“多元”;情感向度:从“惩恶”到“扬善”;道德向度:从“合理”到“正当”;法律向度:从“规约”到“合法”。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1.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2.
研究教育活动特点及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受到充分重视,而其人文价值几乎被掩盖。实现教育学学科意义上的人文化改造要求:在教育理念上追求求真、至善、审美、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宗旨,将教育活动上升到教化的高度;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热情的具备、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机智的发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13.
金博雅 《职教通讯》2020,(1):107-111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是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英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坚持“绅士教育”理念、培育职业精神和应用新职业主义教育,其“法制化”“合作式”和“规范化”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明确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有启示作用,可以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崇尚人文精神,体现人文价值,才能建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有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失,其主要原因在于:模糊的办学理念导致培养目标的偏差,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办学定位不准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为此,需要重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建立和完善职业人文教育的体系和操作机制,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高素质”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精神品质,同时也包括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题是“学做人”,它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体现了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走向。人文精神培养要融合到职教改革中进行,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的关系,要按职教改革思路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途径,包括“生活即教育”——基于生活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基于社会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基于实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养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文素养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素养现代化,首先要深刻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精髓,其次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体系。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体系是知识内容体系、实践养成体系、效果评估体系、培育环境体系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体系为学科依据,探索"人文素养家校(园)共育共治"教育模式,形成中小幼一体化人文素养系列课程,创构校(园)"人文教育"与家庭"人文家教"有机统一的培育方式,构建评估人文素养培育的量化指标体系,创构家庭、学校(幼儿园)、政府和社会合力育人的大格局,开展"人文素养家校(园)共育共治"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本是人的教育,其重要本质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和完整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己任。然而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成人教育价值追求中人文精神缺失。基于此,成人教育需加大人文知识教育的比重,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个性和谐发展的公民为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理念与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精神的养育,造成人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人教育的理念,推进人精神建设,达成对“人”的真正理解。要搞好高校的人精神建设,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让受教育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化底蕴;要提高教师的人修养,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的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哲学、语言、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要改革课程体系,宽专业口径,拓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中增加入教育的内容;要重视科学课程的人价值,改进科学课程的教学,发挥其中人价值的教育功能;还要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语境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与根本立足点.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类型教育,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与类型化特征.工匠精神的当代回归既呼应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类型化的建设需求,又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参照.依托学生核心素养,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要义,更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借助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深入探寻我国工匠精神指向于劳动教育的真、善、美三层次价值意涵,以期通过工匠精神渗透反哺学生劳动素养的内化生成,从匠知、匠能、匠行引领学生涵养人文与科学的劳动价值体认,发展实践创新的劳动技术技能,践行绿色健康的劳动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0.
人文价值的培养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和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人文价值仍存在许多困境,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培育困境的分析,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人文价值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