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规训与教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此主要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来阐述规训式教育所带来的"去人性化"的教育结果,并在反思规训式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探寻改善其负面教育结果的路径,即向教化式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规训是一种通过监视、纪律、检查等手段对人的身体和灵魂进行控制的权力技术。中国监狱的规训性惩罚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的监狱改良运动。民国以后,随着"感化主义"教育、劳动改造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中国监狱的教化观从而实现了由传统"暴力性惩罚"向"规训性惩罚"转变。监狱的规训性惩罚在现代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揭示了现代监狱未来的发展趋向,同时也揭示了近现代社会运转中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3.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独辟蹊径,其规训权力在教育中的蔓延,使得规训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特征。规训教育在学校中的成功运作显然应归功于规训技术的隐性实施。规训教育的内隐化、扩大化及其劣根性注定学校教育要向教化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人文经典与人文学科具有内在的亲缘性,都与人性完善和表达相关.在认识论层面,人文学科分化使得人文经典教育带有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只有在本体论层面,人文经典教育的教化属性才得以显现,并指向人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认识论层面的人文经典教育存在知识化、大众化、历史化和说教化的趋向,它们缺乏对人性的现实关照而无法产生教化力量.匡正人文经典教育的教化危机要通过抵制经典知识化与审美大众化,促进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教化;拒绝经典教条主义与道德说教,促进人性涵养与人类理解.这样才能使人文经典教育复归人性教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多次的转换与整合,其中,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发挥",成为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由唯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实现由显性教育向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从学科规训的视角来看,知识、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规训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壮大.同时规训也剥离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致使人文和科学都仅仅被作为一种"器"来进行传授,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累积、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范式的规训等方面,统一的人文世界裂变为科学与人文对立的两种知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人的存在具有一种禀赋价值自主与教化自觉的"存在逻辑",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本体性关联:价值教育因人的存在而发生,人的存在随价值教化得以生长与扩展。人的存在的自觉性、多维性与未成性,使得价值教育得以扬弃人的自然生命、个体生命,实现朝向文化生命、历史生命的超越。奠基于人的存在的"价值本性",价值教育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确然性基础,人的存在也因与价值教育的相因互成,展现出特有的自我选择、自我教化和自我提升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造人"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务必关注人的主体性,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医药院校"医为仁术"的行业特点更是如此。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遵循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儿童教育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观从成人刻意将儿童置于中心向成人和儿童同为社会建构者转变.(2)儿童教育由规训教化向意义生成转变.(3)教师由传统的园丁向与儿童平等、共生的社会建构者转变.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思维是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学前教育的传统思维以规训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学前传统教育思维的现代化转向。规训的教育思维以规制和就范的教化姿态妨碍了幼儿的精神发展,引导的教育思维则以自由和超越的教化姿态救赎了幼儿的精神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实现从规训到引导的教育思维转向存在困难,我们需要重塑学前教育的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来克服困难达成转向。  相似文献   

12.
金生鈜教授的教育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通过对理解与教育、德性与教化、规训与教化、教育与正义等一对对概念内在关系的深入阐释,揭示了不同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他始终关注人的灵魂以及教育在人的灵魂重建中的作用。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广博而深邃的教育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教育研究者用审慎的品格去追寻教育的理性真理,寻求变革现实教育应有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根本准则,并且为教育应有的理想辩护。  相似文献   

13.
夏一洪在《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传统经验型课堂教学模式渊源于农业经济时代 ,形成于大一统政治文化背景 ,具有鲜明的应试指向和非人本位、非主体性特征 ,与素质教育在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上有相反的时空重心 ,弱化了对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是转变教师整体教学观念 ,实现课堂教学由传统经验型向科研创新型的转化论传统经验型课堂教学模式向科研创新型转化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6-19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世间万物"因任自然"的性状;儒家则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成就"文质彬彬"的人文理想,儒家之道乃是从道家"因任自然"的"天"道中有为地开出的"人"("仁")道。先秦时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精神从外在的"命运"关切向内在的"境界"眷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体现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从体育教学育人观念的演进历程来看,体育教育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也实现了"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并且更加注重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这些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导未来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主要指本于人的道德理性而建立的人生信念、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等。人文教化是传统儒学的核心精神。传统儒家成人之道的教育理念,经典教育、礼乐教化等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文”一词,辞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教师权威在应试教育下的问题境遇表现在:传统权威延承历史,但知识传授者角色增强而道德教化者角色式微;法定权威同时存在僭越和退缩的情况;知识权威工具化和感召权威脆弱。教师权威主义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损害,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中被规训。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同归人的教育是超越教师权威问题之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它与"两课"教学的内在是一致的,而"两课"起核心、灵魂作用。通过分析加强"两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必要性,阐述了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相融性,提出一系列提高"两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对策,以熏陶培养教师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