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2008—2017年每隔半小时发布的METAR报文、ERA-Interim数据以及探空数据等,分析了近十年天津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并从湿度、风场、压力场等方面进行霾的成因分析,此外还挑选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市年霾日数从2008年逐年上升,在2014年达到十年间最高值,之后有明显下降趋势,2017年降至十年间最低值。2)从季节分布来看,天津地区霾天气呈现全年易发的特点,但总体来看,秋冬较春夏多,其中12月最多,5月最少。3)一日之中,霾出现的概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清晨6点以后霾的出现频率剧增,高峰值出现在9-12点,午后,霾逐渐消散或转为轻雾。4)在霾天气发生前后,能见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均有显著差异,冬季霾在刚出现时,风向变化不明显,以偏南风为主,此后风向顺转,在霾消散的过程中,以西北风为主。5)逆温层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是霾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表现为多个逆温层,逆温层高度较高,厚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区2002年至2006年的空气质量资料,结果表明杭州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10。PM10和PM2.5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双峰型”日变化。PM10浓度与天气系统相关性研究表明,在高压控制时容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在东风带系统出现时PM10的浓度较低。在较长时间的稳定天气条件下霾、轻雾等天气现象对PM2.5、PM10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研究对象,分析秋季颗粒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空气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天气晴朗风速较小时,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首要环境问题,其中以PM2.5污染最为严重。G20峰会期间杭州地区从2日17时至4日18时出现了两次污染过程,PM2.5质量浓度峰值分别为3日00时的65.3μg/m3和4日01时的54.7μg/m3,两次污染过程均发生在夜间。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9月2—4日的PM2.5污染过程,研究了减排区域内排放源对PM2.5颗粒物的贡献率和污染过程的天气条件,模拟结果表明:2日—4日减排区域内贡献率平均值为71. 4%,两次污染过程中PM2.5质量浓度达到峰值时减排区域内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86.7%和77.7%,与平均值相比都有提高,在整个污染过程中PM2.5颗粒物的贡献主要以减排区域内贡献为主。发现在减排背景下,气象条件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杭州地区上空边界层内空气层结处于静力稳定状态,在850hPa上受高压控制,地面风场较弱这些天气条件不利于杭州地区污染物扩散,导致污染物在杭州地区堆积。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一次严重区域雾霾天气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构稳定、低空逆温频率高强度大,且存在明显的低层逆湿条件,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稳定、高湿的气象条件对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比较有利,造成严重的区域性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预报系统对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及高浓度持续时间、消散减弱等过程做出了较好的预报.模式预报出雾霾期间PM2.5质量浓度在京津冀平原地区达到300μg/m3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及以南的河北、天津等重点城市和区域,部分地区可达400μg/m3以上,与华北地形和城市群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平原山前容易形成气流的辐合区和高污染区.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以大气中的PM10 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冬季在北京市范围内设立了5个功能区(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 和PM2.5污染比较严重,不同区域的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为:交通干道区>工业区,郊区>商业区>居民区,且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同于PM10;气象条件稳定时,PM10 和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变化情况;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风力的增强而降低,随逆温层的生成及增强而增高。  相似文献   

7.
毕节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宣文 《科技通报》2012,28(5):192-196
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春节期间毕节市PM10、SO2、NO2、PM2.5这些大气成分资料,得出: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污染物浓度上升有明显作用,且以颗粒物浓度最为明显;相比燃放烟花,气象条件对SO2、NO2浓度变化的影响更明显;除夕夜PM2.5浓度在21点左右、2点左右分别达到峰值,元宵节PM2.5浓度最大值在23点左右达到,而除夕和元宵节两天中PM2.5时均浓度的最大值是2月平均时均浓度的7至8倍;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逆温层、相对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5年9月——2017年2月吐鲁番市高昌区逐时环保数据PM2.5、PM10与吐鲁番站对应的湿度和能见度关系的分析研究,分别对不同湿度情况下能见度与PM2.5、PM10进行了曲线估计,并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出浮尘和霾出现时PM2.5、PM10的阈值,从而更加完善霾和浮尘判识标准,达到提高自动识别天气现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霾和正常天气下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在霾天气下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西安大气TSP和PM2.5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大气TSP和PM2.5在霾天气的总水性离子浓度分别为135.0和72.4µg∙m-3。分析的11种阴阳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中SO42-、NO3-、NH4+是TSP和PM2.5中的主要成分,这三种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的百分比霾天气明显高于正常天气。pH测定的结果显示,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均比正常天气偏酸性。对比了不同天气下的SOR(SO2转化率)和NOR(NOX转化率),发现霾天气SO2和NOX转化率高于正常天气,尤其是SO2在霾天气更易转化为SO42-。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资料对比分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2014年5月15日和5月25日两次霾天气,研究发现:两次霾天气存在异同点。相同点是:两次霾天气过程最严重时段均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之下,且都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级别。不同点是:15日过程霾天气发生在地面低压移近、气温升高,露点温度降低,温度露点差增大,湿度较差过程中,风力小的情况下,且有逆温层存在,垂直切变大,地面弱暖平流控制,下沉运动较弱,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霾天气易发生;25日过程霾天气发生在地面高压移近、气温下降,露点温度降低,温度露点差基本不变,无逆温层,地面冷平流控制,此种情况下,风力大会将灰尘及大颗粒污染物吹起导致霾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0月9日~10日雾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湿度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预报结论:雾霾天气发生时,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一槽两脊,中纬度地区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天气形势比较稳定;低层弱的上升和下沉气流以及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污染物向上扩散,有利于雾霾的维持;湿度场存在"上干下湿"的结构,这样由于中高层较小的相对湿度使得天空云量较少,有利于近地层的辐射降温,从而容易形成低层的逆温,有利于雾霾的生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时间为10月7日—11日,文章对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北京地区的地面PM 10和PM 2.5变化特征和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严重雾霾期间北京地区PM 2.5、PM 10浓度较高,最大值分别为300μg/m3和353μg/m3.9日温度为16℃,相对湿度8...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自2000年1月1日~2015年2月28日期间我国华北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现象的天气要素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其中重点以2011年12月4日发生在京津冀一带严重霾日天气过程为例进行了地面场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显示气压较低且梯度小,近地面为静风或微风,温度层结稳定,静稳、微风天气、东南风向霾可能性大;空中有弱逆温层或中性层;相对湿度不超过90%;气压较低且气压梯度较小等都可预报霾天气的出现和持续。  相似文献   

14.
地球静止卫星上的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在研究短时间尺度内大气PM2.5浓度时空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根据GOCI影像的波段特征,利用2011-2013年实测PM2.5浓度、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与气象因子数据,分别进行了GOCI PM2.5浓度单变量和多变量反演建模研究,并结合2013年12月6日的GOCI AOD数据,实现了单日杭州市PM25浓度遥感反演与时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变量模型中,分季节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最高值28.11%比年度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34.04%低,分季节模型精度优于年度模型;单变量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34.04%比多变量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48.96%低,单变量模型精度优于多变量模型;把单变量冬季模型应用于杭州GOCI AOD数据,得出逐时大气PM2.5的空间分布,并计算了PM2.5浓度的变异系数,发现杭州各区县变异系数大都在0.5以下,东部和北部的数值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值较低.  相似文献   

15.
杨聃  尹浩  李云  张莹  许金萍 《科技通报》2021,37(6):14-18
以湖州市安吉县的PM2.5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吉城东大气成分监测站的PM2.5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2015年1月2日~2018年9月30日安吉地区的PM2.5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吉地区PM2.5日平均浓度频率分布呈指数衰减,PM2.5日平均浓度的年变化呈现明显周期特征,并且冬季PM2.5日平均浓度超标日数要多于夏季.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安吉县100 m高度下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5次中度到重度污染过程.结果表明,安吉地区PM2.5污染主要受华北和华中影响,通过西北和偏西路径进行中远距离传输,对安吉地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2001-20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杭州探空站探空资料,对湖州地区霾天气的地面天气类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州地区高压控制、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和地面倒槽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较为有利,冷锋、东风带和气旋系统影响时霾出现的概率较小。(2)风向为东南偏东风、东南风和风速在2~4 m/s时易发生霾天气,24 h风速变化越小越容易引发霾天气;24 h气压减小比气压增大更利于霾天气发生,且气压变化越小越容易引发霾天气;24 h气温升高比气温降低更利于霾天气发生,24 h气温变化为1~2℃最易引发霾天气,且城市上空大气的逆温对霾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降水后的第二天最易发生霾天气,降水次日霾天气发生也较多,随着连续不降水日的增多,霾天气发生减少;大气稳定度表现为中性类时,即B、C稳定度等级,霾天气易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太原地区冬春季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逐小时的能见度和PM2.5及PM10自动观测资料,选取4种不同的灰霾污染日计算方案,对2014-2016年浙江省的灰霾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能见度、PM2.5和PM10浓度及两者比值以及持续时间的4种计算方案都较好的反映出浙江省灰霾污染的分布形态,与同期观测霾日数和PM2.5污染日数的相似系数都超过0.95,计算效果较为理想;各方案计算灰霾污染日数的排序为方案4<方案2<方案3<方案1,各方案计算的灰霾日数普遍明显少于观测霾日数,方案1~方案3计算灰霾日数较PM2.5污染日数大都偏多,方案4计算灰霾日数与PM2.5污染日数相当,基于灰霾污染日是对视觉空气质量好坏的反映,灰霾污染日应大都是PM2.5污染日,且PM2.5污染日也应大都为灰霾污染日,方案4计算效果最为理想.浙江省灰霾日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浙北平原地区和金衢盆地,较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南丘陵山地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总体呈现出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和沿海少的分布特征.从灰霾的日变化来看,呈现出明显的"正弦型"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08时前后,谷值出现在15时左右.灰霾的年内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过渡的特征.2014-2016年大部分站灰霾日数逐年减少,减幅普遍在30%以上,以温州站减幅最大,达70%,折射出近几年浙江省减排措施取得的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3月9~15日西宁市出现了一次持续重污染事件,本文分析了此次过程期间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及气象条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期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传输和清除,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逆温明显、风速小,湿度较大,这种结构进一步加重了污染程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且持续时间长;污染物日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凌晨至早间最高,下午到夜间较低,与局地污染源的排放和气象条件的日变化具有一致性;气象条件对持续性重污染的形成和破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NASA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AOT与北京市清华园PM2.5质量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AOT和PM2.5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二者的日均值相关性在冬半年要明显低于夏半年,说明二者受到季节的显著影响.利用相对湿度和气溶胶标高等气象条件进行校正后,AOT与PM2.5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MODIS AOT可以作为监测PM2.5分布以及传输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