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往教《祝福》,小说中的“我”总被轻轻带过,如今才幡然醒悟,这是多大的浪费!学生应当了解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寄予的深意,千万别忽视了这个“我”, “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需要探讨,小说中的‘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们思考过吗?”说话间,我注意到有两个同桌的学生已在小声议论,就先请他们发言。“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祝福》中的‘我’同  相似文献   

2.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是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代表作。要想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取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就需要从小说的独特性入手。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为文本解读的新路径,从关注“我”,到认识“我”、解读“我”,再到以“我”窥见鲁迅的深刻思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把握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独特之处。立足小说的独特性,以“我”开启《祝福》的隐秘世界,以“我”挖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丰富意义与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的语言描写兴和县第一中学杜静波,孙力畲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所以,一般地说,人们在讨论小说《祝福》的人物刻画时,把“画眼睛”当作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来讨论,这诚然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4.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教参》这样回答。这一点几乎已成定论。《教参》中还进一步分析:“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回答含糊,说明了“我”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至于“我”在文章中的意义,《教参》说,是起一个见证人的作用,是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线索作用。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祥林嫂一生的遭遇的。不难看出,这一切都是在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彷徨》,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祝福》中的“我”这一形象,从现有常见的资料来看,多认定为“同情人民”、具有“反封建思想倾向”、“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诚然,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笔者在《祝福》一课的历次教学中,每每总感到仅仅给“我”以这样的定性,还是不够的。在封建意识的汪洋大海之中,祥林嫂的身边。客观上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同情者的。丁玲同志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每读此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会引起我的同情、激愤,使我们对黑暗旧社会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为何要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安排在“祝福”中呢?小说为何又要以“祝福”为题呢? 根据课文情节,我认为:“祝福”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的必修教材都有选入。鉴赏小说,一定要鉴赏小说中的人物,《祝福》里的人物,被关注的有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乃至“我”,至于那群没有名姓的鲁镇上的民众,常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8.
我教《祝福》一法江苏/张华国鲁迅名篇小说《祝福》,虽是短篇,容量却很大。我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是费时(三课时),费力(满堂灌),效微(学生消化不了)。本次教学作了新的尝试,颇为得法。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  相似文献   

9.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10.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经典之作,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祝福》时,有意先按下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的传统分析,而别开生面地设置了一系列递加式的“一二三四五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品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雪 《学语文》2004,(11):1-4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 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选入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有好多年,在几次教科书改革中都保留下来,《祝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在人教社出版的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几版教师用书中,对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以及“我”等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有详细、丰富、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理解抛开了“我”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共有六处“说不清”(不包括短工说的一处)。这向来是学生解读本文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过去,人们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人物形象作分析时,大都只着重分析祥林嫂,个别同志兼及鲁四老爷、柳妈和贺老六。却往往忽略对作品中的“我”作全面透彻的分析。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祝福》深刻而重大的反封建主题正是通过“我”与祥林嫂以及鲁四老爷的对比来体现的。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处在“五四”后革命低潮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曾经积极参加过斗争,而在受挫折后则逃避现实。“我”是《在酒楼上》吕纬甫式的人物。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是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而是内心感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19.
“描写了几次祝福”这一题目,自课文“练习”迻录。练习题指向明显: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不是“一次”,而是“几次”。笔者执教是篇多年,印象中,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似乎只有祥林嫂“穷死”在鲁镇那年的一次。一篇小说,作者对一种民俗的“描写”,如没有特殊需要,自然也无须有“几次”。然而,查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说是言之凿凿。  相似文献   

20.
提起鲁迅的小说,不能不提及这三位女性:《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 我之所以称她们为“女性”,是因为她们和传统的“女人”是有所不同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女人”这一概念,由于千百年来的父权制道德标准的锤炼和渗透,已经具有了沁入人们意识、灵魂乃至日常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