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呦呦鹿鸣,食野于苹。一项发现,一个大奖,惊诧了世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个报告,一门国粹,牵动了全球。彩云之南,青蒿素的摇篮和故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一个优势和强势产业龙跃在渊,正欲冲天而起。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作为未来10年全力发展的"八大重点产业"之首,举全省之力,将云  相似文献   

2.
<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小雅》第一篇《鹿鸣》中的句子。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名字取自《鹿鸣》的屠呦呦也对青蒿的研究情有独钟,并成功发现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看来,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似乎旱已"预言"了这一切,成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真正的预言帝。小虫引起致使疾病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近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疟疾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3.
筷子源说     
筷子,我国独有夹取食物的用具。古时叫“箸”,同“”。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纣为象署,而算子唏。”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贫悄》载:“王蓝田(述)性急,尝食鸡子,以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从上述记载可见,我国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后来,为什么“箸”、“”又改称“筷子”呢?原来其中另有一番缘故。据明代著名文学家、“娄东三风”之一陆容著《菽园杂记》卷一中考证:“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容为快儿,幡布为抹布。’‘以著为“快地…  相似文献   

4.
卢禾 《知识窗》2007,(2):4-24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相似文献   

5.
鹤,俗呼“仙鹤”,乃自然界涉禽类候鸟,头小喙长,身挺腿秀,有灰、白、黑颈、沙丘、丹顶等10余种,喜栖沼泽、滩涂、苇荡之地,好以鱼虾、昆虫、蛙蚧为食,夏季北归,冬则南翔,结群而居。在诸多鹤类巾尤以丹顶鹤最为国人熟知。结缘于人类的自然之鹤,在漫长历史时段里,渐趋演化成文化之鹤,浸润于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有“仙家之骐骥”、“鹤称千岁”之信;也有“羽族之宗长”、“一品鸟”之尊;更有诸如归隐、祥瑞、忠贞、官阶等寓意。  相似文献   

6.
鲤鱼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养殖鱼类,因鳞有十字纹理而得名。它金鳞赤尾、体形梭长、肉质细嫩鲜美,乃食之上品,素有“诸鱼之长”、“鱼中之王”、“吉祥鱼”的美称。3000多年前,《诗经》中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之说。孔子得了儿子,国王鲁昭公送去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引以为荣,给儿子取名曰鲤,字伯鱼。早在2400年前,范蠡的《养鱼经》中就介绍了鲤鱼及其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7.
闲话手杖     
手杖,俗称拐杖,是老年人的“忠实朋友”。步履不便的老人,常常以手技为伴,这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其实,手杖,在古代它是一种尊老的礼制。见于《礼记·王制》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故问焉,则就其室。”杖,后采用作60岁的代称。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时《答到建安饷杖》诗中就有“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之说。另见《礼记·曲礼上》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以几枚.”从上述记载可见,“杖”的历史源远流长。“杖”的形式、取材及用途不同,名称亦各异。诸如:在枝。用草…  相似文献   

8.
《科协论坛》2008,(8):47-48
横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横县种植茉莉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多年。公元1566年,横州州判王济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记述,横县“茉莉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明版《横州志·物产》也有类似记载,明朝诗人陈奎咏作诗云:“异域移来种可夸,爱馨何独鬓云斜,幽斋数朵香时泌,文思诗怀妙变花。”说的就是茉莉花。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属舶来品。这一舶来之物进入中国本土后,在被民众崇信的漫长历史时段内,“狮子”既完成了自身形象的中国化改造,也实现了其为民俗标志物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狮子”由来狮子是原产于非洲、南美洲、亚洲西部等地的哺乳类动物,生性凶猛,有“兽中王”之誉。在我国现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出产狮子的历史记述。域外狮子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狮子才开始以贡物的形式进入中国本土。班固《汉书·西域传》说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  相似文献   

10.
祝您健康     
板栗的养生功能板栗,原产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能治病养生,具有多方面的滋补作用。可与人参、黄茂等媲美,故有“人参果”、“干果王”的美称。在医药书中,首载于《名医别录》,所论主治为“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至唐代,孙思边对它的补肾之功作了补充论述,所谓“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生食,治腰腿不遂,”传说有一个患腰腿无力的病人,好不容易爬到板栗树下,食了数升板栗,便能起行。李时珍对厚肠胃之功也进行了补充:所谓“栗于五果属水,水涝之年则采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寒泄如注,令食偎…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中国史诗的杰出代表,号称“诗圣”。杜甫的诗“尽得古今之体,而兼从之所独专”(元稹《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铭》),“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宁祁在《新唐书&;#183;杜甫传》)。杜甫一生博学广敛,集众家之长,其诗丰富多彩,清新隽永,韵律严谨,以仗工稳,字里行间苛求完美。尤其描写景致、刻画人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2.
<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月,45岁的纪昀(字晓岚)因在“两淮盐引案”中“漏言获谴”而被发配乌鲁木齐。谪戍新疆的经历促成纪昀写出了《乌鲁木齐杂诗》,诗集共包括160首七言绝句,且在每首诗后的附录中介绍了西域的风土、民俗、物产,展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有一首描述天池的诗这样写道:“乱山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该诗既描绘了烟波瀚渺的天池美景,也展现了天池泄水不断、造福人类的奇特景象。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11,(3):70-71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重视食疗养生。《红楼梦》中就包涵了很多食疗养生的内容,曹雪芹深知食粥有益于健康。粥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据考证已有4000年历史了,宋代的陆游有《食粥》诗,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相似文献   

14.
黄源镜 《科教文汇》2008,(29):100-100
古人在《乐记》中曾纪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相似文献   

15.
以叙事与问难相结合的对话结构是《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的共同特征。具体而言,三者的对话性质各不相同:《公羊传》疑问式问答中引申《春秋》之微言大义;《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言外之意”;而《天问》则是诘问的语式和借咏叹抒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对话”结构使三著显示出迥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食礼也因之延续,历经各时代的承传而特显存在的价值,在当代仍显其活力,并以民间风俗,礼仪礼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和谐为境的人生仪礼;注重人伦、追求和睦的节庆食礼;中庸谦和,有序推进的交往之礼,以此所实现的是“食”与“礼”的互动,“食”与“文化”的互现。  相似文献   

17.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读《诗经》好处很多,最不济也可以多认识些动植物的名字。 然而,动植物名称因时、因地而异。《诗经》是西周到春秋的作品,要认识两三千年前的动植物名称谈何容易!以《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来说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到底是什么鸟?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19.
蝙蝠,又名“仙鼠”,也名“飞鼠”,北地俗称“夜摸虎”。由于其既禽又兽的生物特征、游走于明暗之间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蝙蝠被国人赋予了庄谐皆有的形像与内涵。言其“庄”者,取其“庄重、神秘”之义,诸如岁及千岁,食之可仙,能通天地二界,引领钟馗捉鬼;称其“谐”者,则寓其“谐趣、滑稽”之相,诸如又禽又兽的骑墙之喻,问有阴险狡猾的意味。随着历史的更迭,诸多寓义最终聚焦于蝙蝠兆福的文化指向上,人们仿其形、谐其音、寓其义,演化出蝙蝠处处皆兆福的民俗景象。蝙蝠俨然脱胎成了中国福文化的代言物,也成了中国文化中寓福、兆福的最重要的民俗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他物”与“所咏之辞”之间的关系有:(1)比喻。(2)象征、联想、映衬。(3)创设意境、烘托气氛。(4)提示渲染等。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它之所以往往用于开头,无非为了起到引人联想的作用。或有些起兴的事物,对于诗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常常起着比喻、象征、烘托、暗示等作用,并有助于创造动人的形象和美好的意境。如果只是“先言它物”而没有其后的“所咏之辞”,也就不成其为“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