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级教师潘凤湘从60年代初期开始实验研究“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30多年,经过五轮实验,终于创立了语文教读法。现在潘凤湘写成了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潘老师“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心血结晶”,也是我省语文教学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我的教读法》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语文教学专著(以下简称“潘著”)。 “教读法”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读书”。潘著说,教读法的特定功能是:“在初中阶段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潘凤湘为这个课题奋斗了一辈子,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南昌二中语文教师潘凤湘,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用汗水和辛劳独创了语文“教读法”体系。这个体系是潘先生胆略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是广泛的、新颖的、特别是“教读法”体系中提出的主导思想、原则、方法和范式,对语文科内的教学和语文科外的教学,对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越过了国界)。“教读法”体系的创立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突破。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创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师说》),是教师将人类已经认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知识、育人才。潘先生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十日至十三日,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南昌二中联合举行了江西省特级教师潘凤湘语文教读法鉴定汇报会。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出现改革热潮的形势鼓舞下,为了鉴定语文教读法四轮实验的成果,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而召开的。“语文教读法”,是潘凤湘老师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的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邢明霞 《现代语文》2008,(1):107-108
一、“双基论”下的语文知识 1.语文知识在“双基”中的内涵建国以后,上海市教育局首次把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提上了日程。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型伟在《上海教育》上发表了《切切实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文章,指出了要把“双基”落到实处。接着,沈佩畦、查如棠、杨直彬等又在《上海教育》上具体介绍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差异和潜能的开发,很少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创造性思考。特别是为“考”而教,以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方法,妨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结果陷入耗时低效的困境,学生应试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日趋科学化,对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听说活动,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突出和强调了语言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注重语言训练呢? 一、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这里“能力”就是方法。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7.
强光峰  韩玮 《职教论坛》2002,(22):11-14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忽视对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评价。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近年来,我市对服装专业专业技能的评价进行了改革实验和探索。在认真推广“模块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实施了“任务式”评价二、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  相似文献   

8.
’98高考语文试题颇有新意,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与往年比较,均有所提高,其特点有五:①重视了基础知识;②突出了能级要求;③简化了考核内容;④淡化了作文审题;⑤调整了试题难度。根据’98高考语文试题的走向,’99高考语文复习要有新的思路。其一,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中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要密切结合。“语言知识着眼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教,该讲的名词术语、概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最新课题、更高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曾多次旗帜鲜明地发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吁,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文的运用",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将“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界说置于2001年《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中考察,并将它们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相对照,结果表明,前者的依据是“语感论”,在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后者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理论大方向一致,但需要与时俱进,并深入研究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新近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提出“语文要素”概念,并努力“构建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这是小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对叶圣陶的“知识—训练—技能”路线的回归;但若向其中注入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学习分类理论,则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这一学科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最终目标,则势必导致“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是高分低能。素质教育强调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便道出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出包括知识、能力、智力及思想品德在内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的“不需要教”,又是通过“教”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次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随之“语感中心说”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  相似文献   

13.
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语文教读法,在中学语文界独树一帜。1984年5月,江西省教研室、南昌市教研室和南昌二中联合举行“教读法实验汇报鉴定会”,来自全国21省市的171名代表、专家、教授参与了鉴定,给予教读法高度赞誉和评价。1984年秋,年届花甲的潘先生开始了第五轮也是最后一轮教读法实验,直到1987年暑期结束。1989年,65岁的潘先生才退休。1993年9月,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教读耕耘录》。  相似文献   

14.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于1982年提出的。正如本文题目上所写的,“大语文教育”是一个“实验体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82(1)班语文教改实验用的是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和第一附中编写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实验语文课本》。这套教材以写的能力为线索,编排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语文教学的“序”,务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教材每一得的训练项目叫做“训练点”,全套教材共一○八个训练点,构成了知识和能力的序列。 《驿路梨花》是第四册第56训练点的精读课文。这个训练点的要求是,“懂得提炼事物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是教语文知识还是训练语文能力?答案是肯定的:不是为了教语文知识,而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是由该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既然语文是工具,那么使用语文当然就是技能。语文教学就应该训练学生掌握使用语文的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语),才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因此,整个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妙卿 《文教资料》2009,(9):139-140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口号:一切为迁移而教,即教育的一大目标是教学生懂得并活用迁移策略.小学语文新教师作为一个正在习得各种教学能力的学习者,更要懂得运用迁移策略进行学习.新教师要努力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提高理论素养,促进知识的迁移.学校应利用微格教学的优点,给新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技能训练,促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学的课堂就不能只是教师讲的“讲堂”,而应成为学生学的“学堂”。这就是说,老师既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又要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怎样把“讲堂”变成为“学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读法和学法两个主要环节。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之法。所谓读,不只是付诸嘴巴的“声读”,也是付诸脑子的“思读”,更是付诸情感的“品读”。读,其实是一种眼观、口诵、脑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使这种学习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组成语文能力的有机整体。但是,囿于传统“只重目治,忽视口语训练”,以及1986年以前的小语<大纲》中只提培养读写能力,不提听与说,再加历年的升学考试也只考读写,不考听说,这在客观上对小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20.
徐青 《教师》2011,(30):80-80
数学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双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要求,而是越来越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上也从过去偏重教学内容而转向偏重教学方法和能力训练,即不仅是教学生学数学,而且教学生用数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既教会学生学好知识教学,又提高其数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