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专利数量作为一个区域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分析了贵州省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所处地位。分析得出:贵州省技术创新能力和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均处于落后水平;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贵州省在生物、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则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也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与意义。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概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态势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专利文献计量方法,从定量角度比较分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的国际态势,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对中国和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产出趋势以及主要国家的专利竞争态势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同时探索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先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研究表明,美国和日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产出大国,中国近年来在新兴产业公开的专利数量急剧增长,个别产业专利产出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美国和日本,但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美日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俊周  杨祎 《科研管理》2019,40(4):34-43
基于沪深A股29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BCC模型、超效率模型和回归模型对2013-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投入产出改进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创新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呈缓慢增长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呈缓慢下降趋势;按产业分类来看,在供给侧创新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产业呈上升趋势,生物、新能源汽车产业呈倒V型结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呈V型结构,各产业规模效率较高,但创新总效率差异较大;政府补贴、全时研发人员人数投入冗余率较高,当年专利授予数量、市场需求增长率产出不足率较高,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强度、全时研发人员人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验证假设,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关键资源、运营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为主要影响因素,中介机构介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关键要素管理与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学东  汪园 《现代情报》2017,37(9):144-149
作为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究其本质是创新驱动型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专利作为一种标准化、客观化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力,是衡量领域技术创新的合理指标。因此本文基于专利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视角,以武汉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态势、专利申请人、以及专利法律状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来展示专利视角的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现状。最后对量化数据所体现的创新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结论表明,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但其产业创新主体规模小、创新成果较为集中,且合作创新程度偏低,这些问题不利于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交流传递,从而会限制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需在今后的产业创新发展中重点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物理学耦合概念为基础,深入探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09--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定量评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效率,在此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其创新转化效率及极化效应。研究得出:我国专利申请导向的产业创新转化效率为0.864,而专利授权导向的创新转化效率仅为0.398;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区域极化效应呈现倒U型,四大板块区域内差异高于区域间差异,东部、中部、东北部三大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收敛;七大产业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极化效应高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类专利申请主体中,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极化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进步备受重视的同时,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也逐渐成为共识。文章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基于战略三角理论“制度条件、产业结构、资源与能力”的视角,构建了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触发-演变-评价”动态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中国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为案例,应用理论框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深入研究产业商业模式的动态和系统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冀新  王怡晖 《科学学研究》2019,37(8):1385-1393
以7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基础,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产业集群创新效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效率调整前规模效率主导,调整后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主导,产业集群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前三位依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数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数19)、新材料产业(集群数9),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数2)技术效率最低。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联盟组织、人力资本环境变量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可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1.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7—2010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240家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风险投资的特殊作用。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数量、风险投资的早期进入都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传统研发资本也显著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3)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区、被投资企业是否进行国际化运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都不显著。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企业层面分析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结论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定以及对风险投资发展引导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共性技术自身特点,提出产业共性技术是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需求视角,以及课题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调研访谈,识别出四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分别是"引领模式""定制模式""外溢模式""联盟模式",并对上述创新模式的应用前提、投资主体、理论依据、模式优势以及潜在风险等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研究中长期忽略创新效果和产业竞争力问题,应用SFA方法将创新效率分为技术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品转化效率两个阶段,分别以专利数量和新产品利润作为产出进行综合分析使结果更为全面。并以北京市信息技术和医药两大代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对其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逐年快速提升,但科研人员水平和配置出现瓶颈,不利于高水平创新发展。医药产业虽然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但创新产品转化效率较低,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动力。最后,分别提出了应对两产业现状的不同对策,为政府判断产业创新政策扶持效果以及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转换政策重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融支持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依赖现有的金融支持渠道却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现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产能过剩现象,恰当的金融支持渠道是关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和逻辑模型,对沪深股市的新能源产业代表品种进行金融支持效率的实证分析,根据回归结果得出具体金融支持渠道的有效性以及相关程度,从而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广东省,都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广东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各项目研发团队大力支持与通力合作下,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LED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选用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实时统计系统”,采取混合检索的方式,基于2017年12月31日该统计系统所更新和抽取的专利数据(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在构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采用2000—2012年我国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艺、产品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协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工艺、产品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产业高端化对工艺、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需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与激励机制等推动工艺、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8.
霍国庆  李捷  张古鹏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23-163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通过系统分析,本文归纳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特征,即多维度创新不确定性、多种规模企业共生性、多类产业交叉融合性,进而抽象出了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略与模式选择的两个重要变量,分别是技术需求的专用性/通用性以及创新源的内化/外化。通过两个变量的组合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四种模式,即外溢模式、联盟模式、供应模式和大规模定制模式,从目的、优势、核心、关键、风险、收益等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四种模式的内涵,并以华为公司、佛山陶瓷产业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为例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本文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实践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余江  陈凯华 《科学学研究》2012,30(5):682-695
专利文献计量表明,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近年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一趋势自入世以后便有了迹象,呈现出显著的指数型增长,并都集中在2005年左右开始异常活跃,出现了增长拐点。通过代表性专利深入分析发现,与在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绩效也逐渐改善,但在各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目前存在较大差异。经过近十年的快速追赶,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技术创新产出份额相对在华跨国公司逐渐占据了上风,而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以丰田为首的日美韩等国家的在华跨国公司却占有了较大比例的技术创新成果,并在热点技术领域优势突出。可见,在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上,中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缺乏技术积累加之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很难短期内在关键技术领域达到预期的超前部署占领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目的。文章针对技术劣势的产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光伏发电行业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性困难。以创新双螺旋理论中的应用创新理论为依据,基于价值工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技术、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问题,为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