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除学科课程外,以内隐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世界大学城是目前国内基于云计算的规模较大的线上教育平台之一.利用世界大学城具有的互动性、共享性、主体性等特点开发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既契合隐性德育课程“全天候”“随时随地”“潜隐性”的本征,又强化了高职德育的实效性.具体可从学校德育、岗位德育、自我德育三大德育模块进行全方位的隐性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并在环境、制度、情景、心理、文化五大层面充分实现资源集成,最终达到内化其价值观念、规范意识、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显性教育方法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具有潜隐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隐性教育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隐性课程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和教师主体人格的感召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渗透性等特点,使其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了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学科渗透、发挥高职生心理社团的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心育隐性课程等四个方面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品德教育。德育意识淡薄,缺乏优质师资力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是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广博性、暗示性、非预期性的特点,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据此进一步探析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各项策略。  相似文献   

6.
隐性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它已经成为显性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本文着眼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探索加强青少年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性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观光旅游载体为平台﹐利用山水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和协调发展﹐具有体验性、全程性、隐性和趣味性的教育特点﹐吻合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其能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难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高校 ,采取相互渗透的方式 ,将“双育”渗透于多方面队伍、“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与管理之中 ,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 ,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早期研究以“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和“隐性教育”法的使用为主要研究方向,2013年,白显良教授提出了以存在形态论来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定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从存在形态论来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其视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具有隐藏性,相较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也称正式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实践手段多样且具有隐藏性。基于此,以存在形态论探讨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特性,以及存在形态论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张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4):102-103,1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丰富而广泛,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往往难以达到有效性。树立隐性教育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隐性教育能起到良好效果。“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施隐性教育要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构建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还要探索富有特色的隐性教育实现形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西方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发端于古代,以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和亚里士多德“实现幸福”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形成于近代,以康德的“道德主体性”和费希特的“自我完善”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深化于现代,以杜威的新教育观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树立崇高理想,它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然而现在的高校“基础”课中教育者过于显性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大学生产生了一些排斥和抵触心理,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基础”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最终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课程设置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具有显性教育的特点而外,其他各科都担负着各自的教学任务,德育虽然也是其任务之一,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只能采取"渗透"的方法进行,即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它是潜在的,但对受教育者未来的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思想品格的锤炼和熏陶、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隐性教育是更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凸显“以人为本”,要求摆正人的位置,突出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人格,启发人的自觉性;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性。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建构“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的特质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隐性课程的施教与受教机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发展功能。高校应重视和充分开发、利用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隐含性、教育途径的非封闭性和教育结果的持续性。隐性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反叛心理、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涵盖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针对性引导管理,强化实践类隐性教育;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握隐性教育的特点,重视随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黄金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语文的思想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师专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致使“准教师”──师专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令人担忧。师专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改变现状,应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统帅和灵魂,从改革“两课”教学入手,突出“师范性”,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幼儿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和风细雨的方式,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将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结合起来,有目的地在包括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逐渐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一、把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去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活动安排有其各自的特点,怎样才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结合每一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有效渗透。1.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充分利用幼儿…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的理论意蕴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革命性变异和传承。这与社会、学校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是相通的。我国民俗学者对民俗文化理念探讨互为启发或不约而同的视点,给社会和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拓开了两相沟通的渠道。教师教学信息传播方式、隐性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课程模块的交叉完成教师所应当遵循的民俗。民俗文化的隐喻意义与隐性课程的隐喻意义形成民间的教育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