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人口转变、人口迁移、人口规模增长、人口分布变动等几个方面,对20世纪下半叶50年来上海与东京两大都市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异同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东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人口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从而找出上海在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在此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归纳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变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及其与大都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我国特别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一些重要的政策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和对比临沂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资料,可以概括出临沂市人口发展的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人口增长进入“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惯性发展时期;人口城市化水平有较大发展,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扩大;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户的规模日趋小型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建国以来劳动力就业结构工业化、非农化与人口地域分布城市化的相互作用、联动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发现中国建国以来劳动力就业结构工业化、非农化的发展比较快,变动频率和振幅也比较大,而人口地域分布城市化的发展则表现出一定的惰性、稳定性和滞后性特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加快了发展速度,相对工业化、非农化发展的滞后状况渐趋改善。东、中、西三大地带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带城市化发展滞后程度最大,中、西部地带相对较小。本文还建立了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非农化相互作用的时序、区域联动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4.
Ⅰ.关于理论的思考:我们可以认为,人口的增长不仅同耕地面积有正负的相关关系,而且还与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作物的比例存在着正或负的相关关系。为了准确地显示人口与农业之间所存在着的这种互动关系,我们把农业的发展分为两个模式:农业的外延性增长模式和农业的内涵性增长模式。以四川为例,如果我们假设农业的发展从四川的中心区开始,也就是成都平原地区。那么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人口从中心区向边周地区迁移,然后,向山区迁移,这一迁移过程使得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就是农业的外延性增长模式的第一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在每个特…  相似文献   

5.
人口变动与城市化问题是近些年的热门问题,一个地区人口变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整合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人口的迁出、迁入、出生和死亡等引起的人口变动情况,对周口地区的人口变动建立动态分析模型,研究每年人口变动情况,n年及无限年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从而合理规划周口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文使用1995-2010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城市化因素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型,运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方法,对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表现为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且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平均增加2.33个百分点;从短期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表现为我国区域生产函数的长期稳定(协整)关系对短期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抑制调节作用的同时,滞后二期的城市化水平变动对短期实际产出变动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论文将实证结果与国内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搜集2000~2011年广东省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净迁移人口数等人口发展数据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并做了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人口总量、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关系,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基于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着重从规模及其地理空间分布两方面,探索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变。实证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亟待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潜在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灵敏度逐渐提高,而且基本能做出相应调整,与经济增长日趋同步;高等教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地理空间分布趋同,而且均有南移态势,迁移距离缩减,高等教育规模变化速度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中日文学中存在相同的爱情母题。表现这一母题的作品在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是由于两部作品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而是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表现爱情母题的文学形式和爱情性质又有相异之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断变化,各地区人口分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年鉴等数据和资料,采用变异系数、集中指数等方法,对我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逐渐下降,地区人口总量和密度差异较大,经济空间差异与人口空间差异的相关关系明显,经济集中程度高于人口集中程度,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但偏离程度不大,生产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人口却未发生相应的集中,从而造成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失衡及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东亚各国的地理位置相近和经济发展程度相似成为了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天然基础。东亚各国贸易结构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东亚各国之间以及与东亚整体的贸易相似程度较高,如能建立自由贸易区,会呈现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各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又不完全趋同,出口商品的适度差异性说明在结成自由贸易组织以后不会遇到过大的政治上的阻力。  相似文献   

12.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所指出,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运动都会涉及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动机。为应对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已开始进行合作,其潜在动机是使东亚地区在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平衡局面。对中国而言,东亚合作对中国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本文拟对中国参与东亚合作具有的战略意义、有利条件和已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常黎 《教学与研究》2007,39(10):47-54
本文在"泛东亚地区"的框架下探讨了1995-2005年中国与周边经济体贸易关系的演变.期间,中国与周边经济体迅速贸易一体化,成为更多周边经济体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和美国的地位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中国与接壤邻国的贸易模式显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地区的经济体.笔者认为,东亚地区已经出现竞争性的"轮轴-辐条"格局,中国应努力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更高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4.
中美日关系与东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存在中美日在结构性、利益性和历史观方面的三大矛盾,如得不到化解会恶化我国周边环境、影响东亚安全。美日要调整其对华战略,理解和支持中国和平“崛起”。中美日应建立常规性高层对话机制,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美应采取实际行动敦促日本改变二战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  相似文献   

15.
中日目前在继续改善双边关系,共同推动战略互惠关系的全民发展.在东亚地区,如何加强相互双边与多边关系与合作,共促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中日两国所面临的和需要实践的重要课题.东亚当前仍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但也依旧面ll缶着各种挑战.今后,中日不仅需要更加搞好双边关系,还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共促本地区关系与局势的和谐与稳定,共同推动东亚地区各国间在经济领域的互惠合作与经济发展,共同维护本地区局势的安全与和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大国,具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鉴,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日韩东亚三国在相同的儒学文化背景下,拥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其爱情电影的叙事模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与表达。电影是一种产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展演方式之一,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其相互融合与排斥的特质。新近流行的小清新风格电影,中日韩三国具有各自的叙述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叙事模式,其展演的立足点永远是本国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复合杂糅。  相似文献   

18.
古代日本的"和魂汉才"、近代日本的"和魂洋才"、现代日本的民主重建及21世纪生存能力的培养目标预示着日本教育和谐发展的走向。和谐发展是日本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惟一归宿,为此,日本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东亚和世界教育的冲突与不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9.
As countries worldwide aim to reform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and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sson study (LS), which originated in East Asia, has recently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order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and policy mak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LS in East Asi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ree typical models in Japa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First, they are described with regard to their distinct features,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goals and objectives, mechanisms of implementation, actual achievements,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eir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then compared, and especially how and why these differences emerge in the specific socio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regions. Finally,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ot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ir policy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reform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评述近期东北亚各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东亚经济的变化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向,并谈及黑龙江省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当前一些东北亚国家在寻求扩大内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也在探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日韩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明显加强,特别是中国作为东北亚国家在开展对东盟经济合作方面已取得实质进展。这些有关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新趋向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