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精神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创新,尤为重要。该文从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和开始创新思维三个方面,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论证了“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的鲜明观点。  相似文献   

2.
“上帝死了!”尼采说 哲学家超越了时代,他把理想中的英雄锁定在“超人”身上。回过头来审视,哲人赋于“超人”的一些品质,正是企业家的特征。他冀望的英雄,就是今天的企业家。 企业家的使命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质。人类社会从田园思维、到蒸汽机思维、钢铁石油思维、电话思维、互联网思维等等的层层迁跃,都依仗于自己生产组织的变革与创新。企业,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形态。如果言,在既往的历史发展中,是政治家、革命家更多地留下抹不去的印记的话,那么,现今与未来的历史发展,将更多地刻下企业家的印记。 企业家坚强的意志,果敢的行动,大巧若拙的商业敏锐、极具包容的文化宽度、刻骨铭心的创新追求,形成山一样的链索,把各阶层、各角色的社会人联系起来,成就全新的文明谱系,形成自己的“宏道”感念于此,记者在四月中旬来到北大,来到未名湖畔,与中国当代最富影响力 的三位经济学家进行论道,纵论中国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及道德再造之途。 作为一名记者,我把与大师的对话忠实地记录下来,因而,也就有了“北大论道”。 “论道”中没有完美的结构和雄辩的语言,却有着激发你思想更清楚的鲜活触角。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为企业家人力资本设计出一种最佳的激励机制。但在具体的现实操作中,却存在企业家人力资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非对称性。随着中国经济全面走向国际市场,这种激励机制设计上的非对称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WTO框架下,从舆论影响、企业家创新、诚信意识和道德因素等角度切入,重建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便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4.
论中小民营企业家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系统创新作为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关键是企业家群体的经营哲学、价值取向和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中小民营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从内涵上可看作是具足了和谐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具足了内正与外学的涵养德识素质。具足了对于实现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的辨证统一。中小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中小民营企业家在实施企业家系统创新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个性修养和整体素质;二是整个社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形成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视域下的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格、作风、价值观、文化修养等个人素质的综合结晶,体现了企业家对本企业发展的理想和抱负。企业家精神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属于广府文化区域的顺德,历来都能抓住机遇、蓄势发展。回顾顺德商业、制造业、龙舟活动、地方教育、花卉种植等传统,可以清晰了解到顺德的现代化发展在传承广府文化要素的同时,也包含了更多的创新内涵。可以说,今天的顺德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崭新时空。实际上,广府文化的厚度足够影响一代又一代顺德人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观念,使其在不断继承前人的思维模式及文化品格之后.涌现更多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娄希强 《文教资料》2007,(34):117-120
孙氏兄弟除了作为高加林人生轨迹的继续而平行外,在他们自身思想意识境界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从孙少安到孙少平,又是一种发展与超越,一种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超越,一种对待生活态度、生命认识的超越,一种从世俗生活征服者到自我意识觉醒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并且创造财富实现社会价值的创新行为.企业家精神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创业发展、公司业绩和经济增长途径.最后笔者提出了构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途径,必须从文化、制度和市场三个方面来培养企业家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创新的源泉在于思维形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超越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发自潜意识形态的感悟,只有从意识思维的层面去理解创新,重视创新,潜移默化,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引发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通过对横向与纵向思维下的产品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可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产品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李岩 《现代企业教育》2006,(14):170-171
创新的源泉在于思维形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超越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发自潜意识形态的感悟,只有从意识思维的层面去理解创新,重视创新,潜移默化,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引发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通过对横向与纵向思维下的产品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可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产品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