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恋交友类节目一直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受众接受度、欢迎度较高的一类。东方卫视于2016年推出的婚恋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以其人物、规则设置的颠覆性创新,获得了观众认可,成为国内婚恋交友类节目中的一颗新星。本文通过对该节目进行模式剖析,探讨本土市场内优秀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策划要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婚恋观念随着社会各类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变化发展,所以各类婚恋节目的变化发展既受到人们情感观念的影响,也是各类媒介科技创新发展的产物。婚恋类节目从最开始的征婚者自荐到谈话式速配相亲,到选秀式相亲,再到现在的恋爱观察节目,不同的阶段都有其各自的情感表现和传播方式。本文旨在研究融媒体环境下,婚恋类节目的时代特征和其在传播方式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媒体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强 《新闻窗》2011,(2):128-128
相亲类节目的热潮势不可挡,以至于广电总局在2010年6月出台了一项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专门为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抵制相亲类节目低俗化。如今某些相亲类节目在一定程度和环节上有些出格,过分的强调物质、金钱、家庭、工作等,以至于出现各种“拜金女”、  相似文献   

4.
电视婚恋节目最初在电视上的定位都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但是今天国内的电视婚恋类节目完全变成一种娱乐真人秀的形态。分析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以及40多档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同质化产生的根源。确定该类节目的核心价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王欢  胡宝荣 《新闻世界》2010,(12):52-53
本文回顾了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以当下热播的《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此类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以及节目火爆的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本文对我国婚恋交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谷岩  胡哲 《新闻爱好者》2011,(4):122-123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7.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8.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前,《玫瑰之约》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第一个热潮,虽然在开播八年后停止播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就占据了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列的位置,又掀起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婚恋交友类节目显然已成为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婚恋交友类节目要注意防止克隆成风、低俗化和欺骗愚弄观众。  相似文献   

10.
王珏 《新闻传播》2010,(8):51-51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验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0,(4):7-8
广电总局整治相亲类节目 “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文件中每一条都直指相亲类节目的软肋,可谓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和《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以加强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和情感类节目的管理,《非诚勿扰》也顺势进行了改版,进一步强化了对于价值观的把控。孟非以其沉稳与理性的主持特色成为这档节目价值观引领的舵手,使《非诚勿扰》摆脱了简单的娱乐,完成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创新性传播。  相似文献   

13.
桂恒姣 《新闻世界》2010,(7):99-100
江苏卫视的黄金档栏目《非诚勿扰》掀起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潮,节目中引发婚恋观点激烈碰撞,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10年以后,以《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节目,以更新鲜的包装方式、更符合国际化的流程设计卷土重来。之所以说是卷土重来,是因为早在十年前,《非常男女》、《玫瑰之约》等婚恋类节目就曾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风行一时,但因为节目形式缺乏创新,最终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此次婚恋节目重新出现在观众视野中时,势如破竹。无论收视率还是社会反响,都有令人惊叹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罗婷婷 《青年记者》2012,(14):63-64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酝酿已久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在短时间内就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收视率很快便超过了湖南卫视于2009年12月25日开播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荣登国内婚恋交友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相似文献   

16.
近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一系列相亲类节目火爆荧屏。这一现象也引起国人甚至世界不少媒体的关注。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电视相亲类节目到底问题何在?本文尝试用传播学上的虚拟环境等理论分析解读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期更明确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开年以来,婚恋交友类节目复兴各大卫视,收视率节节攀升,形成了新一轮的跟风。但是在交友节目复兴"热"的背后需要的是我们"冷"的思考和理智分析。本文分析了当前婚恋交友节目复兴的原因及其现实困境,提出一系列人性化改进的措施,以期来提高该类节目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何毅 《青年记者》2016,(29):16-17
“剩女”“剩男”的概念,兴起于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席卷过欧美国家之后,也逐渐在神州大地上蔓延,逐渐变成一种“世界病毒”,“攻击对象”是适龄但未婚的单身男女.如此背景下,相亲婚恋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国外的《Take me out》,到中国的《非诚勿扰》(2016年1月改名为《缘来非诚勿扰》),相亲婚恋类节目受到大量粉丝的追捧,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婚恋问题受到关注,也是因为节目本身的魅力,如精巧独特的环节设计、各具特色的男女嘉宾、华美绚丽的舞美灯光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通知整肃婚恋情感类电视节目,通知规定电视台"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婚恋观".一时间,2010年上半年风生水起的婚恋情感类节目似乎逐渐"退烧"了.除了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少数几家继续在卫视平台上打擂台外,多数电视台对此类节目的播出都降温了.有业内人士粗略统计表明,荧屏相亲类节目最拥堵时期达到40档,而短短数月大幅"缩水"至不超过10档.  相似文献   

20.
沈忱 《视听界》2010,(5):77-79
今年年初,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相继开播并迅速走红荧屏,中国电视随之进入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2.0时代。(《非诚勿扰》为何能够在众多同类节目中异军突起,其发展方向如何?笔者对此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