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大思政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之“大”,在现实维度上体现为明确大使命,从保障国家安全、培育时代新人、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个方面呈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之利;在理论维度上表现为讲述大道理,从讲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方面把握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方位;在实践维度上要求为构建大格局,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推动大思政课专兼队伍建设、探索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汇聚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合力。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是思政课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课程建设实践体验技术的新兴载体,具有时代价值.在智能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是课程方法创新的现实体现和持续深化;课程建设聚焦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和实践维度三重维度来构建,把智能技术融入培养时代新人全过程,借以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指向,也是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鲜明特质。高校思政课讲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重要的是要讲清楚其中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要在溯本寻源中讲深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理论深度,在厘清逻辑中讲透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政治高度,在自然融入中讲活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情感温度,全面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需与时俱进,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实践依据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的鲜明底色紧密贴合,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目标相契合,与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通。从实践价值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了解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指引,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程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实践进路看,亟需守正创新拓展教学内容,积极主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手段优势,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控话语权等要求,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语境;从理论维度看,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包含讲清事实之理、讲深原理之理、讲透价值之理、讲活方法之理四个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从实践维度看,高校思政课如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深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组织实施,强化真理感召力、增加情感吸引力,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李俊峰 《江苏高教》2023,(3):100-105
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群众”的本质定位,具体表现为思想解读、理论说服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思政课“讲道理”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为讲深马克思主义“真道理”、讲透中国特色“新道理”、讲活历史“大道理”、讲好人生修养“实道理”。思政课“讲道理”需要凸显实践导向的时代性、实践格局的广阔性、实践体系的协调性、实践智慧的辩证性、实践策略的创新性,注重立足时代讲道理、胸怀天下讲道理、协调一体讲道理、思维辩证讲道理、创新方法讲道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时将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需要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三个叙事维度,即把成就与历史相结合讲清奋斗历程、把实践与经验相结合讲好制度优势、把中国与世界相结合讲透道路价值,通过历史视角、国际比较视角和问题导向式讲授,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坚持“三个导向”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思政课育人价值;坚持目标导向,把握思政课育人方向;坚持成果导向,提升思政课育人效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合格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是新时代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进程的重要行动指南。高校应从“三重维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大思政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切实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0.
建设“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聚焦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任务要求,要通过改革思政课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大工作格局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主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回应大学生关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讲清讲深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观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切实做到既各有侧重又形成合力,提升融入的学理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科学转化,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3.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讲好道理诸多必备条件中的首要条件。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是思政课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在讲道理过程中,必须首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话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理论成果之一。“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鲜明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认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蕴,要讲透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讲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讲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大学生应增强的斗争本领,要充分分析“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建设传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方面的理论逻辑,并从加快“三个务必”科研成果转化、遴选“三个务必”教师骨干、创新“三个务必”教学方法、完善“三个务必”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将“三个务必”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15.
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的推进和实现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前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包含理论根基、实践特质、行动品格与价值目标等四维逻辑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精神。这一精神的理论、实践、行为、价值等四维逻辑内涵紧密联结、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是其自身得以发挥作用和彰显优势的重要机理所在。立足新时代,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向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把握思政课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特点,在思政课教学中立足和着眼伟大建党精神的四维逻辑构成进行内容方面的设计安排,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坚定对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从而有效推进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摸清高校思政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真实成效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关键课程作用的实践前提。课题组构建入脑入心成效的“认知-认同-践行-信仰”四重维度的考量机制,经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理论认知度、情感认同度、理论指导性、整体性成效上均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症候分析,主要存在本领恐慌、主体缺位、方式单一、理论发散、深度匮乏、案例平庸等问题,这影响了入脑入心成效。故应以构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的问题链教学体系为抓手,切实推进入脑入心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具有原创意义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展示了深刻的理论逻辑力量,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质量变革、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之需,是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构,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观。文章从“教育本质、价值、实践”三重维度分析“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生成逻辑和实践逻辑,厘清“课程思政”的理论科学性、价值多元性及现实针对性,并从实践基础、实践要求、实践保障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落实,促进课程教学讲深讲透讲活。在实践教学中,要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着力点,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内在要求,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实践本源相同、目的宗旨一致、教育优势互补。运用“对分课堂”实现理论、实践、网络三种教学有效配合,不仅是彰显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传承庚续红色文化,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