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基于2020—2022年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曹钺  陈彦蓉 《新闻界》2020,(2):69-79
社交媒体在全球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不过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且充满争议。本文利用TCS2015年的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交媒体接触(自变量)与线上、线下社会运动参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引入"政治自我概念"中的一系列心理变量(政治知识、政治兴趣、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个体性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展现出显著的、不可被抵消的动员效应。政治知识不会单独对社会运动参与程度产生影响,但可以与社交媒体产生交互效应,放大其对运动参与的正向效应。内在政治效能感既会对社会运动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又能强化社交媒体的动员效应。线上、线下两种运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大致类似,但存在微妙的差异。上述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反映出社会运动往往是个体心理与新媒介工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结论放置于台湾社会的现实政治语境中,可以带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公民接触新闻和了解公共事务的替代方式,它对公民知识学习和知识差距的影响广受关注,但因不同社交媒体的平台差异、受众差异和传播逻辑差异,现有研究结果呈现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本文关注微博、微信对中国公民政治知识差距的影响,通过配额分层抽样调查获取1000个样本分析发现,微博的知识传播效果整体比微信更好,但微博使用扩大了高低政治兴趣者的知识差距,微信使用缩小了高低政治兴趣者的知识差距。扩大偶然接触新闻的机会,是抑制微博知识差距的一种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就公共议题发声的新平台.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政治传播和新媒体变革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到的数据发现,目前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频率较低,且意见表达行为大多停留在点赞转发等浅层次上.议题关注度对中产阶层意见表达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时政新闻越关注的中产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群体的内在效能感显著高于外在效能感,而外在效能感对中产阶层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内在效能感则不具影响力.这说明中产阶层虽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较有信心,但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产生不了实际作用而趋于沉默.  相似文献   

5.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网民的政治社会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logstic有序回归对媒介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官方媒介接触或置于制度性规范管控下的媒介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非官方媒介接触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就自媒体媒介接触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言,既存在积极影响又存在消极影响,而海外媒体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会阻碍网民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媒体的渗透,不经意地偶然接触新闻和被动学习知识成为常态。人们可能认为,即使不去主动寻找新闻,也可以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保持消息灵通,间接地获得对时事政治和公共事务的了解,这被称为"新闻找到我"感知。本文关注"新闻找到我"感知与社交媒体知识效应的关系。采用配额分层抽样方法对中国网民在微博中的新闻使用和知识学习情况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微博新闻使用有显著的知识效应,但受到"新闻找到我"感知的潜在干扰,高"新闻找到我"感知通过阻碍人们在微博新闻使用中的政治兴趣获取,给政治知识学习带来了间接的负面影响。该结论提醒我们,培养公众主动关注和寻找新闻的动机和行为,仍然十分重要。本研究也为"新闻找到我"感知与知识的路径关系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夏婷婷  王红梅 《档案》2014,(12):57-59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扩大了档案的活动领域,扩展了人们接触档案的途径,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微博档案为例来沦述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的兴起,受众在新闻生产中的参与方式得到了拓展、参与形式也更为丰富,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和内容嵌入机构的新闻生产。本文研究社交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中的受众参与的演变及其影响,进而为当下新闻生产中的变革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网民自我呈现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本文构建了微博用户自我呈现与政治参与水平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能力显示、榜样示范和示弱求助三种自我呈现方式正向影响政治参与的广度;在政治参与的深度上,能力显示、榜样示范正向影响其政治认知的充分性,能力显示、榜样示范、示弱求助正向影响其政治表达的充分性。而逢迎讨好、威逼强迫两种自我呈现方式对政治参与的广度、政治参与的深度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给出了改善微博用户政治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8,(1):54-59
"后真相"是西方政治传播和新闻运作中的新现实。通过梳理西方的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将"后真相"这个舶来词汇放到西方语境中进行回溯和阐释,对"后真相政治"、"后真相时代"等概念进行了还原,对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了归因,对其间社交媒体的角色和传统媒体的作用进行了透视。本文认为,"后真相"是西方政治失灵和新闻失范的产物,而当下的西方媒体实践中的事实查验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媒体秩序,后真相政治传播仍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2.
文建 《中国记者》2012,(1):24-25
日前,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以管理温和著称的美联社也下"重手"规范员工使用推特,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使用社会化媒体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另一方面,舆论对美联社在这一事件中的理解和支持态度也表明,以自律规范的方式治理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社会共识.这同2009年CNN因微博政治言论不当开除一名高级编辑所引发的广泛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在开放的社会化媒体上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对新闻机构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2):14-25
本文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选举中的信息危机的组成、技术原因、政治后果与专业影响,并以美国2020年总统选举为例,揭示其背后信息与权力的复杂关系,讨论社交媒体在"元新闻"领域引发的焦虑,寻求应对信息危机的政策与行动路径。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危机,导致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泛滥。在美国,广泛使用的用户分析和定向分发算法技术,正在有力地影响选民的意见和选举决定,泛滥的虚假新闻正在危及民主进程。信息危机已然正在造成不信任、恐惧和分裂,也造成了"信息道德恐慌"。究其原因,虚假新闻与数字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平台使得政治选举中虚假新闻得以更大规模地生产、传播和放大。虚假新闻是复杂社会关系、权力博弈的折射,是嵌入选举的复杂关系中的一种信息现象,也是使假新闻成为可能的社会技术条件和赋予其意义的解释性话语。监管与平台自律存在自由与治理的多重矛盾,需要多利益攸关方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应对信息危机、治理社交平台。  相似文献   

15.
刘志  胡正文 《东南传播》2021,(11):29-32
社交媒体正在重塑社会政治形态,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交媒体介入到社会和政治事务,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形态重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合台湾"九合一"选举及"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情,发现台湾青年作为近年台湾社会运动和政治选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其媒介接触行为与政治认知、资讯获取与行动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对台湾政局演变及两岸关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在技术赋权和公民新闻双重利好的支撑下,社会化媒体成为当前新闻生态中的重要行动者。本文从公共价值角度,通过相关案例,将社会化媒体叙事总结为发酵阶段、引爆阶段、爆发阶段和政府治理四个阶段;同时从报道主体、报道动机、报道方式、叙事方式等角度对社会化媒体叙事风格展开分析;最后,从议程设置、公共讨论和知识传播角度分析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社交网站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不仅占据着互联网的半边天下,更是以其人性化的方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但是社会化媒体在日益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对青少年而言,使用社会媒体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因此社会化媒体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还对青少年的后台行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质的意义上的社会整体嬗变,转型期的“分化”特征使得新闻评论在发挥政治传播功能时历史地肩负着“整合”的使命.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主要通过表达利益诉求、设置政治议题、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政治社会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等途径实现.新闻媒介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西方媒体对典论环境的负影响以及新闻评论方法论上的不成熟制约着新闻评论政治传播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传媒促进公民参与、形成管理的公共领域,是构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传媒呈现出参与公民的议题表达、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政府部门和公民合作三种形式促进公民参与的实践状态。推进公民参与,我国传媒需要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促进社区媒体建设以及建构社交媒体理性的公共领域建设。  相似文献   

20.
罗倩 《东南传播》2018,(1):61-62
社交媒体已经融入包括听障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听力语言障碍导致大多数听障青少年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手段和能力较弱,媒介接近权与信息福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社交圈子固化狭窄,对其教育、就业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为其融入社会带来了许多困难,社交媒体时代,听障青少年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环境与社会主流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学者探讨了听障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及社会融入状况,为听障人士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介,促进听障青少年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