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2.
曹钺  陈彦蓉 《新闻界》2020,(2):69-79
社交媒体在全球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不过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且充满争议。本文利用TCS2015年的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交媒体接触(自变量)与线上、线下社会运动参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引入"政治自我概念"中的一系列心理变量(政治知识、政治兴趣、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个体性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展现出显著的、不可被抵消的动员效应。政治知识不会单独对社会运动参与程度产生影响,但可以与社交媒体产生交互效应,放大其对运动参与的正向效应。内在政治效能感既会对社会运动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又能强化社交媒体的动员效应。线上、线下两种运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大致类似,但存在微妙的差异。上述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反映出社会运动往往是个体心理与新媒介工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结论放置于台湾社会的现实政治语境中,可以带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上海市城市居民与媒体使用调查>的数据,以探讨我国目前民众的意见表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民不大对国家政治问题、民生问题表达意见;他们通过人际传播渠道表达意见的频率,远高于新媒介技术等其他渠道;网民表达意见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网民,网络的使用给他们增添了意见表达的渠道;市民对于政治和民生问题严重性的评估、意见表达的意向和内在效能等因素及其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对他们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深度访谈研究方法,对全球涉华记者社交网络的结构、影响力以及功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全球涉华记者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形成相对松散的社交网络,呈现区域聚集性的特征。美英国家涉华记者社交网络影响力高,在社交网络中拥有更高网络资源调节和控制能力。涉华记者所在媒体机构的现实影响力及在全球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位置,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偏向,以及记者个体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及目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交网络超越时空限制,链接行动者和涉华信息,以涉华议题为纽带,形成融信息、网络和情感支持为一体的网络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调查议题,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关键命题进行了一次中国大陆情境下的实证检验。研究在较大程度上证实了孤立恐惧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同时亦检验了交流忧虑、议题重要性、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对意见表达进行概念分解操作的必要,发言和沉默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家庭、学校、同侪和大众媒体等传统政治社会化动因外的又一崭新机构。本文通过分析来自16-25岁青少年的在线和线下问卷调查数据(N=800),集中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偶然性新闻接触与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发生关联的心理机制。本文显示,偶然接触社交媒体新闻不仅有望直接提升青少年的政治兴趣、知识水平、意见表达频率和社会参与程度,还可能以政治兴趣为中介间接影响意见表达和社会参与实践,这一中介过程或可进一步受到个体内部政治效能的有限调节。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围绕社交媒体场景下,偶然性新闻接触之于青少年的政治心理和实践以及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任姣 《今传媒》2023,(8):41-44
本文对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无结构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立了移动社交情境下大学生意见领袖在校园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线下权威性、亲密感和线上活跃度这三个因素是大学生意见领袖影响力的主要生成因素;议程设置和信息干扰是大学生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产生影响的方式;对自我身份的审视和对利益的权衡抑制了大学生及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网络意见表达,从而使舆情发展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微博为例,探讨新型社交空间内综合性公共议题的意见表达特征。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的居民具有越高的议事需求,人们的意见表达意愿符合地理接近性原则;而粉丝数量与账号是否经过认证是决定意见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男性具有更高的意见表达意愿,但其影响力并没有显著高于女性。此外,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针对日常休闲类的话题生产并传播意见。  相似文献   

10.
常力轩  梁笑然  张天 《今传媒》2020,28(1):76-79
本文通过FCI指数和LIWC文本分析,来对比中美两国代表性主流媒体在Fcaebook平台上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报道各自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探索主流媒体针对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的影响力提升途径。研究发现,新华社相关报道在影响力传播广度上较美联社具有不显著优势;在影响力传播深度方面,新华社和美联社各具优势,美联社较新华社受众情绪引导效果显著,新华社较美联社更能吸引意见领袖关注。研究建议,中美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的国际争端报道中要秉持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用心做好新闻,改革报道语态,真正融入社交媒体的交流语境。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舆论形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背后,是众多网民的意见表达,因此,通过对网民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对网络舆论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洞察.网民意见表达影响因素中,议题属性和网民社会心理是两个重要研究视角,本文将这两个视角整合在一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法,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就网民意见表达而言,议题属性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其中的议题相关、议题知识,表明网民倾向于对自己比较熟悉的议题发表意见.网民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变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只有理性程度对于网民意见表达意愿影响较大.因此,媒介议程设置对于公众议程的改变是有效的,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合理披露媒体信息,就有可能实现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从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出发,探讨其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中对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可为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效益提供参考建议。文章以TAM及其扩展模型、信任理论、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意见领袖的特征,构建意见领袖对数字阅读推广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及相关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服务中,推广媒介功能不会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影响,推广内容质量、推广人特征分别对感知有用性、信任产生直接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意愿,信任直接或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参与意愿;在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中,推广内容质量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推广人特征中的社会特征相较于关系强度对用户信任产生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7,(11):110-111
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发展,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信息交互频率越来越高,新媒体社交成为日常的社交行为.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对信息和新社交方式的接受速度快于其他群体,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传递情感诉求,是网络意见气候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新媒体社交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2):37-45
利益表达机制属于政治学中"权利"的范畴,本文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考察了"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媒介使用"对居民"利益抗争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和"非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都有很大影响;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对"利益抗争方式"影响力不足;"媒介的使用"对"非制度化的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旭  陈澄 《报刊之友》2010,(12):191-191
十七届五中全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前哨政治节点,相关意见的出台对未来政策的制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在这一节点,根据公众议题和自身报纸定位选择相关政策进行集中报道进而形成舆论讨论氛围,从而对政策制定者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媒体的集中报道有其内在缺陷,而且政策的再调整应该是媒体短期集中报道和长期关注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赵越  刘子平  朱琳 《新闻知识》2023,(1):30-42+93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社交媒体所建构的西安城市形象相关议题和叙事框架进行划分,并从可供性视角探讨了不同平台特性对城市形象框架构建的影响,分析了西安城市形象社交媒体框架呈现的特点和效果。研究发现,西安城市形象社交媒体建构以民生为核心议题,并通过正向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以人为本的积极城市形象,但受热门事件影响也存在短期的变化波动;议题维度能够对叙事框架设置产生影响,同时基于不同平台的城市形象建构存在差异;重大事件、文化风俗等议题框架,及积极判断、事件等叙事框架更具影响力。因此,本文认为西安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应聚焦用户关切,打造政府与民众的联动路径;注重平台差异,搭建平台协同传播网络;监测热门事件,建立舆情引导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只怕来不及”的实时信息流动时代.当幼儿园孩子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当“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口号,当专业媒体不得不在微博上与意见领袖竞争影响力,新闻教育者必须开始认真审视新媒体发展的洪流对新闻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9.
张志安  江晓雅 《传媒》2018,(1):91-93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影响力加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外新闻业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选择了12本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类期刊,通过对这12本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类期刊进行文献梳理,总结分析2016年中国应用新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五个方面的议题: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重塑,专业新闻报道的机制和话题,移动社交平台上的新闻生产,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海外媒体新闻生产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应用新闻学相关研究既关注到了新闻实践领域的趋势,也存在分析对象和切入角度略显同质化、重现象描述而轻理论分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