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现代文明形态和现代化的生成规律来看,西方模式并非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独立性、人民性、协调性、共治性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其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神话,开启了现代化的新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动力,重塑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丰富的国际视野,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理论基础、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根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时代课题的现实动因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条件。新思想的国际视野主要呈现在通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现代化事业提供中国样本;提出并践行新发展理念,为世界贡献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共赢的全球共同发展理念;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人类文明进步。新思想的国际视野以胸怀天下、世界眼光、大同情怀、国际担当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一个持续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包括李大钊等在内的仁人志士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同时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会变革方式。基于现代化理论来考察,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宣传,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示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构建了领导主体,而且提出了“革命-现代化”的新路径,同时亦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推动力量。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宣传,内蕴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底蕴,并有着极为深刻的现代化意蕴,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在五四时期由“被动”转为“主动”创造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蕴含典型的历史逻辑,既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特点,更具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色。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信息化、高标准课程、高素质教师和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优质公平、人才培养、服务发展、国家交流、教师素质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实践的引领性和发展的方向性特征,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样板。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开启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境界,开辟世界教育现代化新未来。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批判、反思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追赶型到自觉性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人民逻辑、以实现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从价值指向、发展理念、实现方式等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探索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在唯物史观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具有复合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模式表明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性。从现代化的普遍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与人类现代化共有的本质属性,即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从现代化的特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具体体现为道路选择的非资本主义性、领航主体的先进性、发展方式的并联式以及价值追求的人民性,等等。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悖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探索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绿色现代化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协同共生为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鲜明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实践中逐步总结和自主探索的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维度和鲜亮底色,其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迥异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绿色现代化探索经历了法制化奠基、发展观变革、实践深入、全面协同四个阶段,具有迥异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丰富理论蕴涵。中国共产党探索绿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结合、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与人民逻辑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历史”观引领绿色现代化探索,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和总结其独特的历史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以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路应对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体现为对世界现代化传承与超越的中国式道路;既立足于现实国情,又依据中国人民的意志进行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力图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了"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入深刻变革期,中国开辟的现代化之路日益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人民共享共荣的现代化道路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接续性奋斗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跨越式赶超,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统筹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武力和掠夺实现并维系的现代化道路模式,革除了建立在资本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文明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又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迈向现代化的新选择,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品质提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表征人类从传统向现代演化发展的普遍性叙事方式,“轴心期”奠定了演化发展的文明基础。“轴心期”中西文明型塑了具有不同超越视野的文化传统,孕育形成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不同路径。近代以来中国重塑“新道德”再造“新社会”重建“新国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是德性和理性、国强和民富、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文明传承和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条道路不仅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还重塑了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拓展了实现途径;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重估了人类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造出独立、富强的中国,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它所具有的民族维度与世界维度,是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蕴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三大关系,是追求人的解放的现代化;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现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三重意蕴,即“两大维度”“三大关系”“三大规律”,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的“千秋伟业”与“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目标;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追求;丰富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人类对社会积极改造的过程,寄托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其应是全面协同的系统结构。近200年的时间里,西方现代化历经了两个阶段的结构性嬗变趋向完善,但其路径却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排他性。党的一百余年、新中国的七十余年,中国式现代化在与世界现代化交融中依次历经了模仿苏联工业化的单维结构、纠错中酝酿现代多维结构、变革中开辟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继往开来铸就协同全面的现代化系统结构四次关键的结构性嬗变,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扭转。全方位多领域全面协同的科学结构既符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意义,引领着人的现代化新形态,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出发,既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尖锐批判,又从基础要素、根本特征、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从《共产党宣言》出发,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建构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为根本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构之维""特征之维""价值之维"有助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构贯穿于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全部主题和主线,经历了百年求索奋进而日趋成熟定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至上、谋求共同富裕为核心要义,以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目标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具有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领跑人类现代文明之路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其成功开创不仅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标识的中华民族步入了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也彰显了书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开辟世界现代化发展新路径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7.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化建设是在具体社会形态中进行的变革性实践。社会主要矛盾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关联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具体映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中,明晰发展目标、路径、原则、格局,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并联规划、协调自主、人民中心、合作共赢型特征进一步凸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纵向和横向上成功拓展并日益呈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特征。以生产方式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上具有典型性,其追求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与生产关系协同优化的科学路径,致力社会美好生活与人类美好世界同构的中国方案,诠释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拓展中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肩负着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的根本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的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科学的实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之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借鉴,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科学的世界向度。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科学回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政治本色,又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精髓、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改写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逻辑,由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较强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超越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为动力之源,从发展活力上创造了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从发展初心上创造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科学发展上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文明跃升上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人类共同进步上创造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