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娱乐化:新的新闻存在方式的自然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娱乐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后工业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我国则是市场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是新闻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对自身作的权宜性调整。新闻娱乐化倾向本质上是对既有政治权威话语的颠覆,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新闻娱乐化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有其合理性与独特性。我们必须从新闻所处的复杂的语境来理解和看待新闻娱乐化问题,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做出是与非的感性判断。  相似文献   

2.
李亚超 《文教资料》2005,(27):170-172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3.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研究新闻娱乐化,不要媚俗,要遵循新闻的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娱乐新闻到新闻的娱乐化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它甚至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的差别。传播学者刘宏认为,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在娱乐新闻大行其道的今天,娱乐新闻的具备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那么,新闻的娱乐化是否就是所谓的"娱乐新闻"呢?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是现代新闻的一种表现方式,一种表达手段,它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消减了新闻当中严肃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去挖掘新闻的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娱乐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并适度加入了人情味因素,强化了事件的戏剧悬念、冲突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我们应当遵循新闻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媒介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汹涌而至,传媒改变一味重宣传、重教育的传统,“轻松”、“接近”、“实用”的社会新闻及都市新闻越来越成为报道的主要内容。新闻娱乐化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一种时尚。从受众地位、媒介角色、新闻内容的化归属三方面的转变需要可见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媒介走向市场,社会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把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数量、角度、力度三个方面阐释如何把握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以期实现新闻的寓教于乐,使广大受众真正地享受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娱乐化,是目前广受新闻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内容取舍偏向软新闻;二是在版面设计、节目编排上追求娱乐化效果。新闻娱乐化实际是当今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的一种结果,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秉持一种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也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寻找医治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播报方式以严肃、认真的“八股腔”持续了许多年。几年前,新闻的播报方式改成说新闻之后,其轻松、自然的主持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这种新闻播报方式的改变开启了新闻娱乐化的先河。于是,很多电视台都在新闻主持人娱乐化方面冥思苦想——新闻娱乐化的外在表现;而现在就连新闻的内容也越发地娱乐化了,各地电视台都以猎奇、趣味的新闻娱乐受众,变“硬新闻”为“软新闻”——新闻娱乐化的内在体现。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受世界传媒发展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与时尚。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本文试图透过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表象,从市场、受众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来探讨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闻娱乐化,是目前广受新闻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内容取舍偏向软新闻;二是在表现手法上,讲求故事性与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三是在版面设计、节目编排上追求娱乐化效果。新闻娱乐化实际是当今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的一种结果,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秉持一种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也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寻找医治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闻娱乐化,是目前广受新闻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内容取舍偏向软新闻;二是在表现手法上,讲求故事性与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三是在版面设计、节目编排上追求娱乐化效果。新闻娱乐化实际是当今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的一种结果,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秉持一种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也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寻找医治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播报方式以严肃、认真的"八股腔"持续了许多年.几年前,新闻的播报方式改成说新闻之后,其轻松、自然的主持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这种新闻播报方式的改变开启了新闻娱乐化的先河.于是,很多电视台都在新闻主持人娱乐化方面冥思苦想--新闻娱乐化的外在表现;而现在就连新闻的内容也越发地娱乐化了,各地电视台都以猎奇、趣味的新闻娱乐受众,变"硬新闻"为"软新闻"--新闻娱乐化的内在体现.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中国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由此也引起了诸多问题。新闻娱乐化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它又使得新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本文界定了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分析了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指出了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本文就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从电视媒体多年来“新闻立台”或“娱乐立台”的媒体实践看,两者皆持之有据,“娱乐立台”功不可没,不宜把“新闻立台”视为整个电视业及其主流传媒的规定动作。电视界和电视业以“文化立台”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其关键在于持有文化本色、文化“三量”和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新闻评论娱乐化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当下新闻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探析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原因需要从当下文化语境的重要方面——大众文化来研究。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不同,它以"大众"为幌子实现了文化的"媚俗",其产生机制、传播机制和接受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娱乐化。结合大众文化的理论和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实践是探析当下新闻评论娱乐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电视传媒自身的特点入手来考察其传播方式,从内因、外因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其“娱乐化”的成因及看待这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判断:应当全面理解当前社会条件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在“娱乐化”的时候,必须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于新闻娱乐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当前学界对于新闻娱乐化一片喊打之声,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新闻娱乐化降低大众审美水准。第二,新闻娱乐化降低媒体社会公信力。本文将针对这两点,在承认娱乐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上,阐述笔者对电视新闻娱乐化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媒日趋娱乐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新闻立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应重申媒体的社会责任,把"新闻立台"方针放在首位,避免节目的娱乐化发展;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切实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度;做好贴近民生的节目,加强受众参与新闻的活动,倡导人文精神,创立品牌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9.
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其性质当然不会与整体性质有根本的不同,试图从新闻娱乐化的角度去看媒体娱乐文化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加强,新闻娱乐化形式也逐渐的突出出来了。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市场为取向,新闻娱乐化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下必然产生的结果。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即不可以完全取消大众传媒,也不可以完全走娱乐化道路,而应该更加有力的实施主流媒体与分流媒体分向发展。新闻不是娱乐节目,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报道事实、提供真实合理的信息,但是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愈加开放,许多新闻走向了极端娱乐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