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广告传播中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于媒介为促进媒体公信力,依据法律准绳,以社会效益为主,刊播让受众愉悦的广告信息。广告传播中媒介社会中责任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通过政府行为强制实施的强制模式,通过道德约束实现的自主模式,以及通过市场激励加以调节的诱导模式。三种模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广告在我国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违法广告、虚假广告和广告骚扰等问题不容忽视。要为新媒体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和执法管理,加强对新媒体广告的监管,维护新媒体广告的市场秩序。数字时代新媒体广告传播中,应履行社会责任,为受众传递真实有效的广告信息,通过公益活动多刊播公益广告弘扬社会公德,对社会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功能的充分释放是媒体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传播效能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为研究起点,从新闻的事件传播特点、情感传播特点和"积极受众"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消解,强调新媒体时代正确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面向深度阅读的编辑素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析编辑主动自觉的深度阅读对于培育并提升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如何处理浅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主次关系、编和创的互补关系以及数字出版形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等三种关系,阐明了编辑既要适应阅读新趋势,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阅读,从而以全面的职业素养应对数字时代的文化挑战,承担起文化继承和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出版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传统媒体正在积极开辟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和发布;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799亿元,而传统出版所产生的数字产值仅占其中的23亿元,这反映出我国传统出版物在新媒体传播中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新媒体时代出版人如何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成为摆在每个出版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现代广告的传播模式与生存形态将发生巨大变革。在大众娱乐时代,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为广告的娱乐化生存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广告娱乐化生存形态的原因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广告娱乐化生存形态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手机、平板电脑等“掌媒”的出现,使移动阅读成为新媒体时代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兴的阅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结构和形态的新变革,论述了数字出版行业在出版平台、传播渠道、出版者、传播内容、出版方式等层面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数字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以期对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的社会学特征,从而提出数字出版营销策略。从结构维分析,数字新媒体不同的传播形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社交网络结构应采取不同的数字出版与营销策略。从认知维分析,数字新媒体扩大了用户的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用产品的特色定位来促进用户"共享语言"、"共享愿景"的形成。从关系维分析,数字新媒体的持续互动机制使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趋向于现实化并产生社会资本;需要良好的互动模式以加强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弱连接"。  相似文献   

9.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8):238-239
媒介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认知,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广告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从业者的共识,无论从社会责任论还是实践中媒介的社会影响来说,媒介承担社会责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并用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是当前广告传播发展的热点。广告形态表现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传播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又对媒体的传播形象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利用数字新技术催生的网络电视、楼宇电视、流媒体、网络游戏、CMMB、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媒体,从一开始便采用广告表现和非广告表现两大形态进行广告传播,这种是广告又是信息的新的广告传播形态业已渗透到生产、消费、交易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在以纸媒为代表的读书时代,出版传播表现为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出版和接受关系,而在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读屏时代,出版表现为以技术性符号为基础的出版和接受关系。前者成为"读书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后者成为"读屏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数字媒体逐渐替代纸媒,以及人类社会逐渐由读书社会过渡到读屏社会,出版也由以抽象性文字符号为基础的理性传播转变为以技术性符号为基础的感性传播,但是出版传播的源泉却没有改变,依旧来源于文字理性。所以数字出版时代的接受主体是徘徊于历史时代和后历史时代的存在,即"读屏时代"的出版接受必须同时具有"深度阅读"的文字理性能力以及"碎片化阅读"的技术性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一、新时期广告传播现状回顾一下广告传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众传播形成之前,广告传播是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广告信息借助大众媒体实现了点对多点的"广播",这时的广告信息传播可以是全球性的,快速的,可测度的。进入数字新媒体时代,融合渐成风尚,媒介间的壁垒被逐步摧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传播中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时代的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的行为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化营销的行为模式和数例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探讨怎样把握住消费者的兴趣,实现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以达到新媒体传播中数字营销行之有效的效果;通过优势、劣势、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综合分析cookie跟踪以及跨平台微博这两种精准营销方式,并重点列举了淘宝、微博易、赞网等案例。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拓展了出版物的载体,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元素均体现于图书出版中,呈现出动态、交互、多层次体验的特点。本文将从"感觉"、"选择"与"理解"——视觉传播学理论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理解与提高数字出版的版面设计质量、增强数字出版的交互性与多层次体验等问题,使数字出版更好地迎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告产业也发生了巨大转型,借助新媒体平台短而精、传播快捷、受众多样化等特性,广告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传播的影响"的探究上,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告传播领域的变化,并提出了一些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优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广告产业的创新发展给出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君 《中国广播》2014,(12):65-6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级媒体要担负起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责任,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通过创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形态、创新运营模式三个方面深化媒体改革,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出版让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出版特点,其次剖析了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三种典型形式,分析了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影响,最后深入探讨出版社在新媒体视域下强化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广告有促进营销和传播的功能,图书广告也有这作用。随着全社会对于阅读危机的关注,以及社会对传播正能量力度的加大和数字生活的到来,图书广告有了更大范围、更新形式的投放选择。然而,范围的扩大、形式的选择说到底是数字时代的技术活儿,要让图书广告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还是要在"说书"的话上下功夫。而着眼于图书本身的"说书"功夫,可能与数字没有多大关系,它在  相似文献   

19.
赵彬 《今传媒》2014,(6):74-76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以产品形态多样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正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出版企业正面临着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严峻考验。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核心利益"屡次遭到新媒体数字出版企业的分食,版权纠纷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健全的版权管理和运营制,增强企业的数字版权维护意识和重视数字版权开发领域的合作,成为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竞争的今天,传媒企业跨境融合,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式,新媒体几近实时直播,单向传播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大数据、共时化的快捷流动加强了信息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信息时代下的老百姓对文化传媒的需求量大增,但面对潮水般的信息和媒体,泥沙金子俱下,眼花缭乱之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日益突出和重要。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致辞中,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媒体主要功能和任务是从事信息传播,但媒体万变不离其宗的社会责任主要有哪些呢?本文以《大公报》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