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通过肩负起社会责任以获取经济效益的绿色商业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其中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未来社会的责任、对公共环境健康的责任、对企业员工健康的责任以及对消费者健康的责任.绿色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系统是由创新主体管理者和外部影响因素组成,其中管理者系统包括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层面的创新预期收益.绿色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转换成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责任的践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循着“公司社会责任→绿色责任→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的思想演化轨迹,中国的绿色信贷实践以赤道原则这个金融组织的社会责任基准为切入点,努力实现与国际绿色发展潮流的接轨。但由于制度性瓶颈和技术性瓶颈的制约,绿色信贷通往赤道原则之路依然很长。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已经由简单地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到节约资源、无害环境,企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通过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绿色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已经由简单地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到节约资源、无害环境,企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通过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绿色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亟需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绿色物流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当前物流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企业和人才建设"三驾马车"的策略以稳步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对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0-2019年能源上市企业数据为例,在构建企业绿色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行为演化归纳凝练了企业绿色责任行为类型,分析了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调节;相较于约束型行为模式,积极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绿色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企业绿色创新决策与社会责任水平存在关联,供应链中社会责任承担主体差异将影响企业绿色创新决策。构建一个二级供应链模型,考察承担主体差异对制造商绿色创新决策的作用机制,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主体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将影响制造商绿色创新,各方社会责任分担比例与各情形下绿色创新投入、双方效用正向相关;制造商与零售商双方共担社会责任下的绿色创新水平将优于单方承担社会责任情形,两类单方承担情形下的绿色创新水平大小关系与双方社会责任承担比例间的数量关系有关;消费者绿色偏好与制造商绿色创新投入、双方效用、零售价格与批发价格正向关联,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则与上述变量反向关联。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期为供应链企业绿色创新促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色经济"成为当下社会热词,成为政府企业以及普通百姓探讨的话题。全球逐步兴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浪潮,加之金融危机形势下后危机期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好时机,中国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已大势敲定。作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要想生产进步和更好的发展,必须抓好经济转型机遇期,提高竞争力,强化发展,推进创新,着实做好绿色产业产品与生产的转变,适应发展趋势,实现经济快速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各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我国,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矛盾凸显.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依然较低,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匮乏.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分析,对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建设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演化,必然落脚于绿色责任;而绿色责任与绿色高职教育会在相互影响中实现共生互赢.构建"绿色职业 绿色技术"的绿色高职教育新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新话语.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对我国企业及其员工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为了应对由网络伴生的污染、能耗、安全、管理等问题,我国企业应当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构建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同时又能体现本国国情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网络",并在此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绿色网络"的构建策略包括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低碳网络",以规范管理为抓手的"秩序网络"和以先进文化建设为方向的"红色网络"。  相似文献   

12.
绿色思想是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反思,而绿色产品的产生则是绿色思想向实践飞跃的必然结果。从哲学层面上思考,绿色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为人类正确解决人与自然日益激化的矛盾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社会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可行的道路。通过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形成绿色产品特定的供求关系,使其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进入“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加快步入高质量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如何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新能源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投资与发展理念,ESG理念是一种兼顾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绩效的管理和投资方式。文章基于ESG理念,通过对我国新能源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内部治理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新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对环境的污染。每一位化学教师都有责任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绿色化学知识,树立起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现结合当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化学实验两方面就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问题进行解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指出目前钢铁行业的困境以及社会责任的缺失,并通过分析绿色制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进一步表明了实施绿色制造可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并进,可以提高钢铁行业企业的整体价值。然后以济南钢铁集团为例,从多方面比较了实施绿色制造前后济钢的变化,并利用数据对绿色制造的成效进行了定量分析,有效地说明了实施绿色制造的效果,从而证明了钢铁行业实施绿色制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危机余波未散的今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动调整的必由之路,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带动核心作用,也是如今产业转型与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出台绿色金融政策、打造绿色金融商品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通过对绿色金融概念的阐述和分析金融贷款对企业经济的推动作用,论证了推行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寻找并阐述了我国在开展绿色金融上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福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绿色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福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对福建推进“双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于福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分析企业减碳规划和实施方式,发现当前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存在内动不足,治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限等主要困境。借鉴安踏集团等晋江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案例,提出积极引导履行社会责任、适当的环境规制与绿色激励并行等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绿色金融通过其资源配置功能,利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和绿色基金等手段,将资源配置到两型产业以助推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绿色金融的助推作用,需要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对政府、金融业、企业的行为边界进行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19.
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创新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方向之一,对于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扶持绿色低碳行业发展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国纷纷加快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挑战。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论述了政策支持、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方面的进展,体现了绿色金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以往依靠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走低碳化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明智之举。文章以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唐山市为例展开研究,在对当前唐山市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唐山市银行如何做到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使得绿色信贷成为唐山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