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就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可以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我与父母谈话,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  相似文献   

2.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1快九十岁的郝奶奶病得很重了。我去看她,她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她看见我后眼睛放亮,嘴唇剧烈地抖动,我以为她要说什么,但最终我发现,她是在对我——笑。是的,我的郝奶奶在用力地对我笑,她,她本不必这样的,但这就是她的……习惯。我坐在她的旁边,她艰难地和我说了几句话,"我盼着,盼着能像妈妈那样。"大约一个多月前,每次去看她,她都要  相似文献   

3.
四月,全家人聚在鲁爷爷家过周末,菜很快就摆了一大桌,鲁爷爷轻咳了一声道:"饭前我说两句,我们下个月想去趟北京,再去寻寻亲,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回去了。"话到最后声音有些低沉。"这是你爸的一个心病,只希望能了了这个愿望。"奶奶说。"爸,别的无所谓,主要是你们年纪大了,这出远门,我们还是不放心啊。"大儿媳说。"我们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相似文献   

4.
正出生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饥饿记忆为她的人生启幕,"我一直在想怎么去寻找吃的东西","我记得我奶奶都是趁着半夜爬过河去,摘南瓜来给我们煮着吃",40年舞蹈生涯,她自称守望之人,"小时候就知道跳舞是生命需要","我在这里守候,我是守望的人"。她说,我看到事情的真相,太多利益  相似文献   

5.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6.
王涛 《云南档案》2011,(12):62-62
<正>前不久,我回乡下看望父母,到了午饭时间,母亲问我想吃什么,韭菜饺子还是打卤面?打卤面吧!好久没有吃母亲做的打卤面了,梦里都想吃呢。母亲笑呵呵地说:"那我多做点,你吃个够!"洗手,和面,母亲虽然一头白发,动作仍然麻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8.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9.
<正>(上接第10期第38页)说到蔡锷与筱凤仙的关系,董坤维先生特意给笔者讲了蔡淑莲给他们兄妹讲过的一段往事:"一次,我父亲蔡锷带我母亲潘蕙英去京城戏楼看戏,父亲指着一个观众席上衣着朴素,面容佼好的女子给我母亲看说:‘你看那个女子就是筱凤仙。’母亲仔细打量了那个女子,只见她衣着佩饰都很朴素,人也安安静静的,毫无奢华张扬之感,我母亲就觉得筱凤仙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蔡锷后来能"顺利"离开北京几经辗转来到云南与唐继尧共襄护国盛举,前期是得到了筱凤仙的帮  相似文献   

10.
奶奶今年90岁了,她有一个白色的软布小钱包,我小时候就发现她时常摆弄着看.奶奶舍得把家里的任何东西拿给我玩耍,唯独那个小钱包不行,至今我也没能细看过.多年来不管是她居住乡下老宅,还是随着我父母迁居县城楼房,总要随身携带着它.我曾多次试图索取这个小钱包,奶奶总会说:"给不得啊,这是我二哥留给我的念想."奶奶的念想,也就是我的二舅爷爷——抗日烈士付朝俊的遗物.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梦想     
母亲说:"我只想坐次飞机去北京看看."这就是母亲的梦想.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家刚迁到城里,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突然长大了,便问母亲有什么愿望,母亲就这么简单地说着,记忆中的母亲带着很美的微笑,一种简单宁静的美.  相似文献   

12.
何崇元与《环球时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球时报》影响越来越大,总编辑何崇元却很低调,能使得他同意接受我的采访,这着实让我自豪了一把。采访之前,关于他的资料零零散散,我总觉得有些仓促上阵,心里忐忑不安。刚到《环球时报》办公区,办公室的阴皎又对我说了句"我们何总很低调的,一般不接受采访",这时候。我心里的那种急促似乎又多了几份。见了面,没想到何崇元就是这样开场,"对不起,家里正装修,自己买材料,路上车多,让你久等了。"一句普通人的大实话,让我一下轻松起来。 1953年11月出生于湖南临澧柏枝乡敖山村的何崇元,六、七岁需要营养的时候碰上了自然灾害,那时的公共食堂对付六、七岁的儿童每餐就是一两米。每当食堂的铃声一响,他就去吃奶奶的二两米,奶奶吃他的一两米,他奶奶就是在那个年代逝去的。何祟元八岁半才上小学,脑子好像不笨,一直从小学念到高中,中  相似文献   

13.
特别感动于一个故事:战争期间,新婚妻子跟随当军官的丈夫到一个靠近沙漠的地方驻防。这个地方酷热无比,一年到头风吹不停。更要命的是,当地住的都是不懂英语的印第安人,大家无法交流。而有一段时间。她的丈夫外出参加部队演习,她一个人在家相当寂寞。她向母亲写信诉苦。母亲的回信意味深长:“有两名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泥巴,一个看到的是星星。”寂寞的新娘想了想,对自己说:“那我就去寻找星星吧。”从此,她走出屋外。与周围的印第安人交朋友。一段时间后。因她的朴实、善良和聪明。周围的人慢慢喜欢上她。她从此迷上了这片荒凉之地。  相似文献   

14.
人逾不惑之年,每回首往事,生活之路虽艰难坎坷,不少情结却记忆犹新。想起来,我之所以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霜雨雾,都坚持走好选定的人生之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身教。母亲是个哑人。奶奶叫她刘女,而别的大人小孩都叫她哑巴。母亲小时候会讲话,因一次服药过量而先聋后哑,人很精明但因为残疾,只能到方圆十几里内最穷的家庭做媳妇,吃不好,穿不暖,患病无钱医,20岁做妈妈,30来岁离开这个世界,这便是母亲的一生。母亲去世时,家里穷得买不起棺材,她躺在木板上被放进砖砌的墓穴,这便是母亲的归宿。母亲生下3…  相似文献   

15.
艾青同志曾为我母亲子冈的告别仪式写了两句诗:“你在冬天走了,为的迎接春天。”母亲是在“三九”第一天离去的,更是在比严冬还要残酷的长期肆虐中病倒的。她走了,但那一颗滚烫的心还关注着人间,她渴盼春天——尤其是新闻改革的春天……母亲在30年代从一名文学青年起步,本来从气质修养上讲,她完全有可能成为作家。但抗日的烽火惊醒了她,黎民的惨状激励着她,于是从二十一二岁时便走上了新闻岗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可以说是母亲及其同代记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世纪80年代的某天,母亲郑育之在整理她的宝贝箱子,里面放有父亲周文的书籍和父亲在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及其他重要的东西,其中有几枚父母亲用过的图章。我出于好奇,拿起图章看着,突然发现一枚刻着"丁玲"字样的图章。奇怪!我家怎么会有作家丁玲的图章呢?我问母亲:"这图章是丁玲送给咱们的吗?"母亲回答:"不是,那是为了替丁玲领取稿费时刻的。"母亲只是简单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由于母亲忙于整理贵重物品,我不敢打搅她,就没有问下去。可  相似文献   

17.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18.
亲历美国社区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女儿读着一本叫<诚实>的书,书中问道:"你今天诚实吗?"五岁的女儿赶紧点点头,但又马上正经地说:"只有一件不诚实的事,现在我正想告诉你呢.就是我白天跟你说,我的嘴是我吃雪饼扎的.其实不是.是我咬钱罐小兔兔的耳朵扎的."啊!一本书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让孩子马上说实话.我千辛万苦,从小教她要做诚实的孩子,从"诚实找釜头"到"牧羊少年",以为她可以是一个至少不说谎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9.
一片红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天,电视台播放邮票收藏节目,提到某种邮票,我母亲瞄了一眼,轻描淡写地说:"这个邮票,我本来有很多。"我大惊,连忙问:"本来?很多?后来去哪里了?"我母亲语焉不详地说:"退回去了。●为什么要退回去?"我母亲看看我父亲,笑说:"以后告诉你。"1968年,我母亲20出头,在新疆策勒县当话务员。据她说,工作十分轻松,五个女孩子倒班,每人每天只需要上班五六个小时,而且通常整天也没有一个电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1,(10):59-59
<正>瓜子脸小丽爱打扮,不爱学习。一天,学校发给家庭学生登记表,表内的"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栏使她犯了愁,想呀想,她想起奶奶说过她是降生在亭子间里的。于是在"家庭出身"一栏中填了"亭子间"三字。至于"政治面貌",小丽对着镜子照了一会儿,满意地笑了,她填上了"瓜子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