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道德教育是生命的超越性生长过程,这种超越使人们在理想与现实、无限与有限、是与不是的否定性统一中自我创生。本文从哲学视角对道德活动和当前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而找出了改进当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乏力是现代社会道德危机产生重要的因素,这种乏力使道德教育的效果与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期望值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探析道德教育低效化的根源,可以为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一、唯经济主义泛滥唯经济主义对经济活动的重视和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对于把经济活动从原有的道德羁绊中解放出来,并且重  相似文献   

3.
刘双 《天中学刊》2006,21(4):128-130
社会的变迁带来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多重挑战。要迎接新挑战,就要着力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为此,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要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道德教育内容、重视现代道德价值评价和让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加强培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控制现象,导致人"自我"的缺失,学校培养的人很多都是"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从分析道德特性出发,进而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控制现象和人"自我"的缺失,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让"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5.
浅谈情绪体验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道德教育中,人们往往重理轻情,使现行的道德教育带有明显的唯理性倾向,现实的道德教育实践在投入与产出上的明显失衡,促使人们深思道德教育中情与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道德情绪体验对道德知识传授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试图从情绪体验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谈谈情绪体验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消费道德与消费道德教育 (一)消费道德 消费指的是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满足、快乐、挫折或失望等体验.消费道德是指在整个消费活动中,对人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中各种关系具有评价调节作用的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既是社会一般道德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性,反过来充实、丰富和深化着社会道德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道德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科技活动中科技道德的教育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还不成熟。因此,寻找一种理论来更好地开展科技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和完善学生的科学道德规范就成了当务之急。社会行动模式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强调使学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设,实践中,使其成为一体,而不仅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科技道德教育指导理论,适合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尝试开展。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作为大学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围绕文明理性的习惯和风尚、优良浓厚的学风和校风、独具亲和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一体化的德育测评、公正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矛盾,把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行距离作为道德实践环节探讨的突破口,重视在实践环节上营造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将是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流.  相似文献   

10.
袁和静 《中国德育》2013,(14):16-19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认同、接受、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增强人们的道德智慧与勇气的一种道德活动形式。由于“道德教育,在于锻炼意志。人有强固的意志,始能实现高尚之理想,养成善良之习惯,造就纯正之品性”①。所以,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人向善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具有使人们“得其道于心”②的功能和作用,故此,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尤为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成人之道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就是人们所选定的特定的生活价值,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因素--道德需要,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道德培养 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谢芳  朱军 《陕西教育》2004,(1):12-13
一、学校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范畴,简言之,就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具体说,就是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作为目的,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加强理解正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道德教育中如何认识理解、如何实现理解、理解带来的效果如何等都成为学校教师实施德育的现实问题。当我们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时,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日益凸现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一、道德教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19.
所谓道德灌输,就是教育者将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论、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确立一定的道德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活动。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道德灌输这一实质内容。灌输是相对于自我教育而言的,与疏导是统一的,它是道德理论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20.
所谓道德灌输,就是教育者将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论、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确立一定的道德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活动。道德灌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道德灌输这一实质内容。灌输是相对于自我教育而言的,与疏导是统一的,它是道德理论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