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控制论与实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深刻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用控制论的某些原理,对《实践论》作一些初步探讨。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毛泽东同志是这样概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  相似文献   

2.
试论编写语文教材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教材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教育理论,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而编写的。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必须依据、吸收或借鉴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学习多种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体会,结合阅读若干专著的心得,谈谈编写语文教材的理论依据。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最高概括,也是编写语文教材的最高原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多种语文…  相似文献   

3.
一、以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实践是主体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实践精神是指人们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来考察和思考问题 ,从实践的观点来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并以之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环节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总规律。由于理论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理论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发展理论不能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靠创新 ,靠实事求是。因此 ,为…  相似文献   

4.
关于知行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但近年来,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以及知行最终统一于什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就知行系统的规定、知行相互决定及知行最终统一于需要,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知行系统的规定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知行各自组成为系统。认知系统是包括人类全部观念的知识体系及一切意识现象。对这个系统可以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的异同是: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人们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的,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入了高一级程度,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寻求和发现新的真理。这就是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人们要在实践在认识的道路去认识客观世界,是因为人的认识源泉是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能对客观世界有任何认识。人要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先事物认识、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之后,才能将胸中积蓄的这种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语言文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方法。走到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可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一点,新颁布的…  相似文献   

7.
一、自学目的1、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2、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3、懂得怎样才能把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活泼。二、自学重点为了说明事物,怎样进行观察,怎样进行描述。三、课文导读这篇说明文是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对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中的燃烧性质,其重点和难点是苯的分子结构。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来历:苯是怎样被发现的?怎样被人认识的?——这都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问,也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逐步体会并学会这种认识事物的步骤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孩子入小学打好基础,我们认为对大班幼儿应重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一、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在大班教学中除了继续培养孩子学会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外,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如认识猫头鹰,我们首先引导孩子回忆认识过的动物,提问猫头鹰象什么?它有哪些本领?为什么说它是一种益鸟?它的爪子和嘴巴的特征怎样?它什么时候出来抓田鼠,怎样抓田鼠的?结合介绍它的眼睛的特征。用这种方法认识事物幼儿兴趣高,效果好。幼儿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认识活动中,就能较快地把握客体的要点或本质的  相似文献   

11.
怎样上好家电课王光迅其一,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般的教材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再进到深程度的理论技术。按照这个步骤,很多学员感觉吃力.尤其是农村来的学员,学习难度更大。不妨从学员的兴趣出发,可以先从实物教学中引导,让学生认识家电课的“好玩”、实用.能有...  相似文献   

12.
曾兰 《云南教育》2001,(6):36-37
自然学科内容丰富、生动、涉及面广,它的认识对象是各种自然事物,观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笔者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正确激发、引导观察兴趣   一方面,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都觉得新鲜、有趣,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观察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往往不持久,容易转移。因此,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首先解决好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一课是《美丽的大自然》。这一课实际上是小学自然课的绪论课,…  相似文献   

13.
夏蕾 《现代语文》2006,(10):95-9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凭直觉,我认为……”不知不觉中,直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那么,什么是直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直觉就是指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前可以凭直觉判断其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直觉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近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直觉看成是一种再认识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就学习十三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论断谈几点体会。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定的“两层含义”,体现了社会质的规定性和社会发展量的规定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辩证统一。基于质的特殊规定性,一事物才得以区别于它事物而成为该事物本身。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质。但是任何事物质的规定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外在化为量的规定性,表现为发展的规模、程度以及构成该事物的共同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我们可以用数量来描述的外部联系。如果说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那么,由质进到量,则是对事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例]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能力。2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讲述图意。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观察,理解留意,有条理地讲述图意。2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从而教育学生遇事要肯动脑筋、想办法。教具准备:投影片4框,录音带一盒。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添画、激趣1(黑板上画有三个“圆”)我们平常见过,用过的很多东酉都是圆圆的,谁能在这些圆上添几笔,使它们变成一样我们爱玩的体育用品,或常见的用具。(请三个小朋友添画,放音乐。)小结:…  相似文献   

16.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认识事物,认识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反复强调认真仔细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重点、目的等,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二、教给方法,提高能力。观察事物,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依次观察,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静止的事物,大多按空间顺序来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观察动态的事物则常常按时间的顺序。二是分类观察,抓住事物…  相似文献   

17.
作文怎样写,已经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会生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敏锐自己的感受,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找到心灵感动的“敏感点,”在人们习见的生活中嗅出不同的“味儿”来。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时,不仅要使学生进入真境,“身人”事物,而且要“心人”事物。古人曾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不要一掠而过,走马…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实验观察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教研课题。我们的做法是:(一)观察实验前的指导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往往从兴趣入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掩盖,观察实验的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按照实验要求,确定指导重点,以便使学生能全面准确地进行观察实验。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一模拟实验时,教师应先提出以下问题:(1)根据什么原理设计实验?(2)怎样创造形成雨所需要的条件?(3)需要哪些仪器?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而形成的加热受冷…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物理现象时,一般可以先对现象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认识,再着重观察它的主要方面乃至某些次要的但值得注意的细节,最后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认。但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常不知道观察些什么?怎样观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培养和训练。在多年的初中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初步形成如下一些观察方法,从而达到观察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同时也兼顾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任务。这两个任务都应很好地完成。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普通初中、普通高中需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新生。怎样保证重点中学能够顺利地完成招生任务,是一个值得研究、改进的问题。本刊发表《重点高中招生现状堪忧》一文,以引起各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