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中的有声语言指人声,包括解说词和同期声.纪录片的叙事空间指叙事对象的生存背景和活动场所.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表现为用声音和影像“再现”客观空间.一般认为,画面是纪录片叙事空间的主要造型手段,音响有辅助造型的功能.事实上,有声语言的有效运用可与画面和音响形成互补,赋予纪录片叙事空间更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对于纪录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从长镜头的运用、自然光及同期声等方面浅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对真实性这一特性的运用,并做了总结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场录音师的角度,对电视纪录片<傻子沉浮录>的纪实声音创作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并且将纪录片同期声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从本质上阐明了纪实声音在纪录片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再现客观事实的影像艺术形式,纪录片的创作者多是利用客观的影像记录来反映其对现实的思考与表达的。但是近年来,一种被学界称之为观点纪录片的表现形态,逐渐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之中。这类影片借助于声画语言的表现技巧,把客观存在的事实,用一种极具编导主观色彩的结构方式表现了出来,为纪录片添加了浓重的导演意图表达。笔者将具体阐释这类影片是如何利用声画语言的表现技巧来实现编导意图的,并给出笔者对于这种创作风格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5.
李晓峰 《视听界》2002,(6):71-73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态势:创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同期声的使用。虽然传统的电视专题片制作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在实践中,创作者已经突破了解说词先行的创作模式与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同期声的使用。本文试通过对变化中的同期声使用的描述,分析这种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必须真实,但是要达到真实的首要条件是纪录真实.在纪录片革命的今天,我们已经从以词为主、音乐打成的那种制片方式中前进了一大步,进入到了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实了.但我们决不能  相似文献   

7.
创作电视纪录片的几个关键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作纪录片首先要以情感投入和参与意识为基础,而跟踪拍摄、正确运用长镜头和巧用同期声是比较有效的拍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由西安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过河》真实记录了一位农民三十多年来在渭河上摆渡的生活。全片没用一句解说词,充分调动镜头语言和现场同期声,诠释和表达了编导独特的艺术思考和崭新的创作理念,反映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共生共存的现状。该纪录片放映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于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码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唯一奖项——最佳  相似文献   

9.
纪实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 ,1 991年出现的《望长城》是一个现代标志。它对电视界的震动是巨大的———“这一声呐喊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勃勃生机 ,使其向现代纪录片的品味大大地跨进了一步”① 。它一扫我国电视纪录片过去画面加解说、“随心所欲”和“全知全能”的作风 ,开始用镜头说话 ,开始了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人们称这是纪实美的回归。此后 ,崇尚纪实风格 ,崇尚纪实手法 ,逐渐成为整个纪录片创作的追求和特征。由于纪录片的推动 ,纪实手法也越来越受到了其它的电视节目的青睐。大量的同期声、跟拍、长镜头等的运用 ,纪实手法几乎…  相似文献   

10.
杨肆洋 《视听》2016,(7):128-129
纪录片《空山》记录了中国西南部大巴山区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缺水严重的坝子里的山民与自然"抗争",艰难生存的故事。本文从镜头、色彩、同期声、解说词等角度分析该片的拍摄技巧以及纪录片视角下的"空山"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朱琳 《新闻世界》2013,(3):136-137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众娱乐、众声喧哗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之下,纪录片创作容易受到娱乐浪潮的襄挟,从而卸去思想重量,这与纪录精神是相悖的。本文尝试对《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这部影片影像意义生产的动力、方式及目的进行解析,旨在强调这部影片所彰显的先锋姿态和独立精神。如果说独立精神、自由创造是纪录片影像文本书写的立场,而社会参与性则应该是影像文本的重量。  相似文献   

12.
在客观、真实性原则的主导下,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自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理性说教”,扬起了“复原生活”的旗帜。以《望长城》、《藏北人家》为代表的新型纪录片运用大量的现场采访、同期声、长镜头等现场感强的创作手法,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人生具体的情状,展现了普通百姓真实的人生境况和情感世界。在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不再是能够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说教,而是与画面和同期声  相似文献   

13.
张谨 《视听纵横》2009,(1):57-58
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目前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有些人认为,电视纪录片不能适应电视化的要求了,也有些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纪实性和评论性,多采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多采用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缩小与观众的距离,这样就是电视化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显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声音的创作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是一种最能展现视听艺术的电视体裁。然而,长期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视"和"听"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更有甚者,有的作品干脆把这两种形式剥离开来对待,给人造成"假"和"做作"的感觉。"长期以来,同期声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一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但是强调"原生态"再现,强调真实并不意味着编导者不介入,纪录片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选择、整合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以实拍画面、同期声、真实人物和场景为特点,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是平庸的照相师,他的叙述方式、素材  相似文献   

16.
肖平 《现代传播》2006,(5):113-117
纪录片边界理论三题主要包括:影像、广义纪录片和狭义纪录片的边界问题。这是因为纪录片必须明确一种区别于一般影像和剧情片等影像形态的叙述方式,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纪录片原则的理解与建构。一是以巴赞为代表狭义纪录片;二是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为基础的广义纪录片语言及原则;第三,由于思想界和影像技术带来的对真实性的理解与定位,就产生了几个具有颠覆性、构成性的命题。由于各种文艺思潮和影像语言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影像——剧情片——广义纪录片——狭义纪录片——泛写作的大众DV影像运动这一影像发展历程,而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广义纪录片。所谓边界理论问题的核心对象,也是有影像历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广义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高天 《青年记者》2020,(5):87-88
VR纪录片是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形态,它凭借沉浸与在场的独特优势,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真实世界,不仅延伸了影像表现空间,转变了影像的制作流程,更带来了纪录片在美学风格、叙事形态和视听体验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了纪录片行业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张景武 《视听》2022,(5):108-111
1928年至今,共有31部海南黎族题材纪录片问世,奠定了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基础.从近代考察影像时期、有组织地创作影像时期到影像志大发展时期,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题材不断拓展.受接受美学理念的影响,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尊重观众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判断,实现了影像志审美的大变迁.  相似文献   

19.
傅秀政 《新闻界》2011,(7):54-56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应遵循真善美的艺术原则,立足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充分运用包括同期声、解说、视频、模拟再现、歌曲辅助等艺术手段,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具有传承历史、展现民俗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纪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普及,中国电视纪录片步入了成熟时期,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真正显示了纪录片在关注社会、体察人声方面的巨大现实力量,并出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纪录片佳作。特别是四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更是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它的似乎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长镜头加同期声的拍摄方法,尤其是片中的主持人跟随长城遗址走,摄影机又跟在主持人身后走,不仅为国外纪录片创作常用,而且对我们的纪录片基本创作原则提供了生动、令人信服的例证。 一、关于“追随再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