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传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媒体为吸引受众,一味的追求利益,在新闻报道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具体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种种表现,并提出了实现人文关怀的对策: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引导舆论;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行业行规。  相似文献   

2.
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不能预料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然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个别媒体存在着缺失人文关怀精神、违反新闻伦理的现象,对受灾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本文从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讨论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注重人文关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渐深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社会性、人情味和可读性等特点引起了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报道社会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媒体增加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共同追求,许多媒体都加大投入,发展新闻线人,鼓励新闻报料。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素材,在采编过程中,媒体和记者只有把握客观性、导向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四条原则,才能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当舆论主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媒体"走基层"活动的本质内涵入手,深入探析活动对媒体实现社会责任所提出的要求。"走基层"要求媒体在新闻工作中通过深入基层、提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文关怀,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5.
丁辉 《报刊之友》2014,(4):131-132
“人文关怀”一词是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中发展而来,是站在神学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其核心是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以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而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重大,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新闻媒体离开了人为关怀,那么任何的新闻报道便只是纯粹的消息,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新闻便会消失殆尽。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为了争夺新闻线索,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提高各自媒体的点击量、收看率等,出现了很多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本文从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谈起,认真分析了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误区,进而提出解决这些误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安慧 《新闻爱好者》2012,(23):59-60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说明了媒体的文明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时下,一些媒体受市场利益驱动,一味追求“卖点”,致使其新闻报道或多或少存在庸俗化、媚俗化倾向,而缺失人文关怀。我们从新闻事业的历史演变,从人文关怀与新闻媒介的联系,从新闻事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从人文关怀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契合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亟需强化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属于一种较为多见的人类自我关怀,其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的尊严以及命运等方面的维护以及注重,其最早是从中世纪的欧洲的人文主义中发展而来,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性与人权的保护。作为文化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传媒一直肩负着"引导正确舆论走向"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新闻报道更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便给予群众积极健康的舆论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加剧,许多媒体为了提高竞争力,赢取关注度,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本文就人文精神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以及人文精神的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晓瓯 《新闻窗》2013,(3):85-85
新闻事业是一项为他人、为社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崇高事业。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刻的辨析能力等,更要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知、有素养的人,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宣传阵地和文化载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关怀应贯穿在整个采编播过程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媒体呈现出一些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需求,缺失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娱乐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然而娱乐新闻却出现了低俗化、侵犯隐私等等不良的现象,为了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而不断畸形发展的娱乐新闻,在价值导向以及应有的道德、人文关怀、隐私保护方面非常缺失.本文就娱乐新闻的隐私保护、舆论引导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诞生和崛起,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围观不仅仅在改变着社会话语权力,也在不断冲击着新闻行业,改变着新闻的价值评判标准,报道的非理性倾向逐渐消解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人文关怀的缺失更导致新闻道德的沦陷,进而催生了新闻取向的种种嬗变。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在"杨丽娟追星事件"中,媒体不但没能对杨丽娟及其家人进行正确引导,实施应有的人文关怀,部分媒体甚至成为其"疯狂"追星行为的推波助澜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媒体在"杨丽娟事件"中的作法,探究该事件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缺失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处于社会边缘和底层的弱势群体,日益成为以追随社会热点和社会责任表达为己任的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对象。但是,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深度报道存在伪人文关怀现象,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表面化、表现形式煽情化、报道姿态俯视化和报道倾向歧视化等方面。究其成因,伪人文关怀的产生与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媒体自身因素、利益导向冲突等有关,应从强化人文取向、彰显社会公器的人文本色和恪守深度报道人文本质等方面进行规避。  相似文献   

14.
毛更伟 《中国广播》2011,(10):22-24,8,11
在传媒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报道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成为媒体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中央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报道成为通过媒俸采访报道彰显人文关怀的典范。本文结合“新眷走基层”的成功案例,再度探索广播报道当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报道当中。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入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朱颖 《新闻前哨》2013,(11):61-63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媒体在报道法制新闻时开始了新闻娱乐化进程。暴力、血腥、情色、隐私等内容的着重表现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通过事件本身而获得的法治教育。本文认为人文关怀具有对法制新闻报道定位与定向、设置价值坐标、弘扬与升华人文精神等作用,并对法制新闻娱乐化进程中在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同时还从法制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素养、重视法制新闻报道的选题、法制新闻写作强化公众利益关联度方面对法制新闻报道增强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刚 《新闻采编》2005,(5):14-15
近年来许多媒体时常谈沦起这样一个主题——“人文关怀”,这个主题目前正成为各个媒体提高自身形象、体现受众至上观念的重要手段。当前,尽管新闻报道还存在庸俗化、媚俗化的倾向而缺失人文关怀,但真正能赢得受众尊重的还是那些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新闻媒体。那么作为电视传播的主力军,也作为新闻家族重要成员的电视新闻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实现人文关怀呢?  相似文献   

18.
姜兵 《青年记者》2006,(23):54-54
人文关怀是近些年媒体的热门话题,在新闻实践中至关重要,堪称新闻的灵魂。本文拟从人文视角解读新闻实践,探讨从人文视角策划新闻实践的社会意义。当代人文关怀的含义“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9.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20.
方言类民生新闻栏目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台发展自身的重要武器。方言类民生新闻热播主要出自以下原因:栏目定位精准;栏目主持与包装的娱乐化;符合受众潜在的方言需求。方言类民生新闻栏目健康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社会责任感,扩大舆论影响力;注重媒体的人文关怀,加强传播的贴进度;注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媒体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