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对外传播的窗口,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西文化在历史、语言、审美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文意在通过《西藏一年》从纪录片的内容、故事、人物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纪录片如何跨越文化差异,更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形象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是新时代外宣的重要课题,业界和学界对此已经展开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本文结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海丝国家《视听福建》纪录片展播项目"的对外传播实践,就中国形象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进行探讨,从实践中总结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突出普世性和地域特色、传播渠道的精心选择与融媒组合、海外传播的效果评估等具有实操性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中西纪录片在历史传统、话语系统、审美取向、制作理念、营销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的历程中面临无形而巨大的沟壑,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图从"文化折扣"的概念切入,分析纪录片这一特定种类在跨文化传播中受到的阻碍及超越方式.  相似文献   

6.
何静  庞敏 《青年记者》2020,(9):64-65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具有“国家相册”之称的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与电视剧、电视新闻并称为对外传播的“三驾马车”.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重大项目的国际合拍可以增加国内外行业交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强化中国媒体在国际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舵 《东南传播》2012,(8):123-125
《西藏一年》是近些年涉藏纪录片的一个突破,它从八个普通藏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真实地描绘了西藏江孜地区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它的出现也改变了中国涉藏对外宣传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制片人"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紧迫性、传统涉藏纪录片的困惑、西藏一年的成功经验进行思考,试图找出涉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具体技巧,以期更好地学习纪录片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8.
一、绪论 2011年,中国纪录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强劲势头,在全球市场内积极传播,继续着美学和市场的历险,并创造了新的神话.中国在2011年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中、英文同时开播,秉承对内“为时代中国存像”,对外“与大千世界共鸣”的频道理念,打造中国的高端平台与国际传播平台.各地面纪录片频道正在调整策略,突破地域空间限定,力求横向传播.网络媒体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并开创网络纪录片栏目.在这一形势下,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媒体人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中国出发,思考不仅仅属于中国的话题。在世界舆论讲坛上,敢于发出中国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①而"纪录片被公认为电子时代高文化品格的代表,它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及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性都是其他电视产品所难以比拟的。"②的确,无论中外,在电视的所有节目形态中,对纪录片的文化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基于此,纪录片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对外传播的任务,承载了提升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任务,从而达到一个国家所需的国际传播的目标。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和节目形态,具有真实形象地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特质,是一种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多国的经验证明,纪录片是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设的有效载体.因此,纪录片在满足国内大众口味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兼顾国受众.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语言、视角、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纪录片兼顾国内外受的几个因素,对于纪录片实现更有广度的传播做出了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忠 《当代传播》2021,(2):111-112
后真相时代,谎言、假新闻充斥着新媒体平台,部分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疫情制造了大量抹黑中国的虚假新闻。纪录片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澄清事实真相、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载体与符号。纪录片《中国抗疫志》在海外一经播出,引起现象级传播效应。本文基于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抗疫的偏见报道和《中国抗疫志》的建构分析,尝试对后真相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如何打造中国形象,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逐梦山海》为例,从立意主旨、内容框架、叙事方式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剖析,意在探索如何以纪录片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以期为其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瑶 《东南传播》2014,(10):43-45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然而由于国内纪录片市场存在种种发展阻碍,让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路略显坎坷。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当下中国纪录片市场存在的成片质量、传播渠道、意识等方面的困境,并试着总结可能的具体对策,以期对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有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讲述中国故事具有"自我陈述"与"他者叙述"两种视角。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传统的"自我陈述"囿于理想化叙事,而传统的"他者叙述"则囿于他者文化语境的框定,二者各自有片面性,都尚未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较为理想的路径。最新BBC涉华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则尝试将"他者"与"自我"视角结合。本篇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质性量性结合的方法探究该纪录片的叙述特点,发现纪录片提供了一条平衡中国特色叙事体系与国际受众接受模式的路径,可以为中国对外传播带来具体启示。  相似文献   

15.
黄敏 《传媒》2021,(8):46-48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通过做大做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够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为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客观审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翔 《东南传播》2014,(3):50-53
在全球化格局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加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担当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而以西藏为题材的纪录片则是防止大家"误读"西藏和与"藏独"等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寻求我国藏区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聂丹  周丽 《今传媒》2016,(5):158-159
对外传播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通过对外传播,有效地打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围绕构成国家形象的要素,通过历史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这三个维度,分析新疆电视台在吉尔吉斯斯坦播出的纪录片《走遍中国》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张墨飞  唐文玉 《传媒》2024,(6):59-61
中国饮食类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海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饮食类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着文化折扣、文化差异等障碍,同时,纪录片制作传播本身也存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饮食类纪录片如何突围,持续拓宽价值边界,是当前业内外需要重点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基于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海外传播的现状,明确现实挑战,并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期望为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海外传播未来发展寻求时代进路。  相似文献   

19.
胡红 《大观周刊》2012,(49):30-3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要大力加强对外国际传播和交流工作,提高对外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把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地方电视媒体名气不响、实力不足、人才不多,能够对外宣传报道的新闻源也不丰富。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一种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和传播载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够起到文化外交的积极作用.以央视制作的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分别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策略三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