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晓晨 《声屏世界》2013,(10):27-28
从1999年5月23日我国首个电视新闻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以来.十余年间.我国的电视新闻频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当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整合央视新闻资源成立新闻频道后,全国各省市新闻频道的创办和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但是纵观全国电视新闻频道。在播出内容与运营上能名副其实的除了央视新闻频道之外,多数省级和市级电视新闻频道差强人意,有的甚至徒有其名。笔者对国内两个较为成熟的电视新闻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架和编排进行对比后发现。去栏目化、实现大时段、大编排、大构架是设置电视新闻频道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的语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东方时空》的诞生为标志发生重大变化后,应对互联网触手可及的挑战,以又一轮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为契机,国家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语态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以对央视新闻频道的实证研究为分析样本,探讨电视新闻在中国主流荧屏上的变化趋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赵娜 《新闻窗》2013,(2):52-52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定义,电视新闻频道是指全天24小时专门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央视新闻频道是我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电视新闻频道,其频道的定位对频道自身乃至对整个央视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省级电视台新闻频道要想实现央视新闻频道高水平、高质量的新闻传播,必须也要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频道定位。  相似文献   

4.
2003年5月1日清晨6点整,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2004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平均收视份额达1.246,已成长为全国性的大频道。在全国上星频道的收视份额排名中,央视新闻频道位居12。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央视新闻频道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媒体之一,并且这种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下来。那么,其未来突破的方向在哪里?如何实现这种突破?  相似文献   

5.
新闻频道的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强化新闻立台的理念和提升新闻的环境监视功能,以及树立国家形象等层面。尤其是央视新闻频道作为我国大型的频道,更需将自身打造成为集权威信息搜集的平台,向世界发声,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文章从央视新闻频道与电视新闻影响力的构建出发,探索如何构建电视新闻频道及电视新闻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闻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蔡昕蕴 《青年记者》2012,(11):49-50
从1978年《新闻联播》创办,到近年来央视针对《新闻联播》栏目做出不断调整和改革,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从以前的单一播报到现在的杂志型新闻栏目、调查型新闻栏目等不断涌现,正在向高层次、高品位、全方位、大型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特征 1.新闻内容专业化和个性化现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多,专业的新闻频道也多了起来,使电视新闻可以将收视对象进行细分,然后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创办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7.
央视新闻频道的推出,是中国电视界的一件大事,我们的新闻改进工作更加迫在眉睫,我们的新闻频道如何运行,实际上已经提前开始在实践了。 令人高兴的是,在新闻频道24小时的播出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新闻与国际电视新闻传播的接轨,看到了对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和对电视语言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朱玲 《新闻记者》2012,(3):67-71
娱乐化浪潮下,许多电视台以电视剧、综艺节目比拼收视率和广告份额的运营模式及竞争格局,曾一度使广电业经历一番混战。随着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和广电总局"限娱令"的推出,"新闻立台"的概念再度被追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发展?本文试从政策面和市场面对制约电视新闻节目的因素进行梳理解析,并从传媒运营战略、节目创新模式等角度思考电视新闻媒体突破困局、进一步发展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9.
杨蒙 《东南传播》2013,(5):63-66
本文选取央视新闻频道为研究对象,根据媒介生态学、电视新闻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媒介生态环境变化分析基础上,对央视新闻频道在节目内容及传播渠道上的战略安排进行梳理分析,从而为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观察群体差异 中央电视台从2009年开始,确立了“新闻立台”的战略,进行新一轮的新闻改革,改革的效果非常显著.以2010年这一改革后的效果年,对比改革前的2007年,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增长了46%,收视率增长了46%.2011年,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和收视率继续大幅度增长,相关研究也显示央视新闻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央视新闻频道影响力的提高是否掩盖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央视新闻频道提供的兼有新闻和宣传双重特征的电视新闻产品,在电视受众当中获得的反应与预期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11.
谢华  贾俊杰 《声屏世界》2011,(11):23-24
央视新闻频道作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频道.从2003年开播到2010年全面改版经历了大小六次改版,尤其是2009年的“大变脸”,成为中国电视领域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六次改版中,尽管撤消和新增了很多栏目,但从宏观视野看。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编排总是在条块式构架和线性构架之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由于各大电视台专业化的新闻频道完全形成还不到十年时间。节目构架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架做一些梳理。有利于各大新闻频道的良性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洪功兵 《新闻世界》2012,(10):49-51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传媒格局带来了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改革以适应局势的变化?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改版为例,探析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新闻如何以受众中心,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并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徐立军 《视听界》2009,(3):117-117
5月1日,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人的纪念日,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休假日,还是中国电视新闻人的纪念日。16年前的这一天,《东方时空》开播,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里程碑。6年前的这一天,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又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地标。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中国电视新闻革新看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的电视新闻革新,乘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东风,贯彻中央领导关于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在卫星传输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新态势、新样式,也同时出现了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新演变、新发展。本文就我国电视现场直播伊拉克战争、央视设立全天候新闻频道、东方卫视实施跨地区新闻传媒发展战略、电视深度报道的变革等方面,探讨引起的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直播,在现在的电视传播发展中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一电视媒体的新生传播力量正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发展着,它对于中国电视而言,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真正起点,之后的申奥成功、澳门回归、三峡工程、奥运会、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直播活动之后,以央视为首的一些电视台进步明显,发展到今天,电视新闻直播已经成为很多电视媒体的常态节目,央视等新闻频道甚至已经实现全天候滚动直播。但是面对新闻报道机制,我们会发问:新闻缘何需要直播?  相似文献   

16.
央视新闻频道从2003年7月1日开播到现在,已经经历9个多年头。从播时对"非典"的关注到女主播胡蝶的闪亮登场,央视新闻频道在探索的进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不断完善,历经多次改版。在多次的改版中,央视新闻频道的重点是调整节目的编排、推出新的栏目、转变节目风格、创新新闻表达方式等,以扩大频道的影响力和提升频道品牌价值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文健  闫恺 《传媒》2016,(18):89-91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新闻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受众新闻接受模式也发生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12年起开始"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三步走转型战略",通过全媒体转型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通过对央视新闻频道转型的讨论,将有助于从新闻传受方式、基于阅读习惯的内容生产、降噪与精确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加深对全媒体转型中受众新闻接受模式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解雯昕 《现代视听》2012,(10):66-69
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央视"神九"直播前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央视"神九"直播针对这些问题的完善措施,希望能解决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使现场直播成为新闻频道的节目常态。  相似文献   

19.
央视新闻频道在2009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后,《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两档节目也服从了频道的整体规划与包装,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但是这两档节目依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观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但同样,在央视新闻频道整体营销的大浪潮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电视新闻同质化倾向的风险,因此只有坚持打造自身的“专业”性,才能不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的格局也受到冲击,许多新闻栏目纷纷做出了相应的改版举措,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改版为例,探析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新闻节目如何运用节目形态学的理念做出调整,以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