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今社会的洗钱活动日趋严重,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为了打击洗钱犯罪,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的规定,对于惩治腐败,打击毒品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跨国经济犯罪,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反洗钱立法的客观必要性洗钱,英语叫做Moneylaundering,是指隐瞒犯罪收益或者掩饰犯罪收益,使犯罪收益“合法化”的过程。由于犯罪所得的收益被称为“脏钱”、“黑钱”,将犯罪所得的“脏”钱“黑”钱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转,借以掩盖其非法性质和来源,使之成为“净…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的洗钱活动日趋严重,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为了打击洗钱犯罪,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的规定,对于惩治腐败,打击毒品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跨国经济犯罪,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腐败犯罪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了有效打击腐败犯罪,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已于2005年批准并签署了该公约。其第37条确立的"与执法机关的合作"是一个亮点,有利于积极侦破和追诉腐败犯罪,但我国相关立法较为滞后,因而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落实该公约有关规定,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毒品犯罪与洗钱犯罪紧密相连,打击贩毒集团的洗钱行为是对其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致命打击。采取金融调查策略是打击毒品犯罪的重要手段。我国可通过加强金融监管、重构查证毒品洗钱行为的金融路线图以及立法和制度等方面完善毒品洗钱犯罪的金融调查。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逃贪官大限将至 8月27日,全国人大批准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公约》主要针对有组织犯罪集团,洗钱、腐败和妨碍司法四大类犯罪。《公约》除了强调国家与国家间的司法合作,还明确提出“引渡”的义务。这个《公约》将于9月29日生效,它将对外逃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公职人员腐败与洗钱尤其是跨国洗钱的联系十分紧密。腐败分子在实施犯罪时,一般伴随着非法来源资金的转移。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非法来源资金转移的预防与监测机制,将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犯罪。《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各国勾勒了一个腐败资金转移预防与监测的机制框架,具体包括核实客户身份、强化审查制度、身份与交易记录、对空壳银行的管制、财产申报制度以及金融情报机构建设等。其中,金融机构或者说金融法律制度的任务很重。我国的腐败犯罪十分严重,当前,党和政府在打击腐败方面显示了坚定的决心。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乃至金融立法工作者要想在反腐败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确保《公约》的相关规定得以贯彻。  相似文献   

7.
洗钱罪探析     
已于199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我国新刑法在第191条明确规定了一个新的罪名──洗钱罪。这一罪名虽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立法中早有规定,但对我国公民来讲,却并不熟知。事实上,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的规定》中所规定的掩饰、隐瞒出售毒品获得财物的非法性质和来源罪,即是洗钱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当时并未明确使用“洗钱”这一术语。随着经济的发展,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以及走私犯罪等在我国一些地区已十分猖獗,他们的洗钱行为也越来越严重。为了严厉打击这类犯罪,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总结我国司…  相似文献   

8.
在对国内外洗钱罪定义进行法律概念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公职人员洗钱行为分析,发现自我洗钱模式、非自我洗钱模式与混合洗钱模式中,公职人员本人均不构成洗钱罪主体。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公职人员洗钱定义,其与《刑法》中规定的洗钱罪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上游犯罪类型、犯罪主体等方面的界定。利用该定义,可对公职人员洗钱行为进行洗钱罪的认定。最后,为有效打击公职人员洗钱犯罪,从四个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法对贪污贿赂犯罪在刑罚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内容相脱节的情况,这势必影响到国际社会以及我国国内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必要以我国同意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契机,以此为新的视角审视我国刑法规定,达到完善我国有关贪污贿赂犯罪刑罚体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62次全体会议于2000年11月15日通过 的。公约产生于深刻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背景之下。公约对一些刑事司法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 “主权原则”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在机制上进行了很多创新,还规定了有关“取证”、“没收和扣押财产”等刑事诉讼 程序,是一部刑事实体法和诉讼法都有所兼顾的国际文书。公约旨在建立一个遏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全球性综合 法律机制。它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洗钱罪刑事立法产生于我国签署维也纳公约之后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之中,在1997年之后又历经了两次修改,在《刑法修正案(六)》中达到一个相对完善的境界。洗钱罪上游犯罪从一开始就处在不断扩充的状态下,在列举式、概括式等模式中,我国采取了列举式立法,并与2006年修改后的刑法第312条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掩饰、隐瞒赃物罪建立了衔接。随着2006年末《反洗钱法》的出台,对“洗钱”理解不同,导致了洗钱罪上游犯罪空白罪状刑事立法的思维触角,引入空白罪状的同时并加以反思使得该种洗钱罪上游犯罪刑事立法模式有了更充实的理论底气。  相似文献   

12.
洗钱罪自从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以来,其规范内容一直在不断地修正与完善。本次刑法修正案的出台,解决了一直以来理论界对洗钱罪规范不完善的各种批评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洗钱罪立法沿革,也反映出刑法规范所具有的三组内在矛盾:刑法规范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刑法规范的国际性与地方性,刑法规范的建构与进化。  相似文献   

13.
洗钱活动的日益猖獗对我国现行洗钱犯罪的刑事立法体系提出了挑战,洗钱罪的主体应当包括上游犯罪的本犯,不能依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否定本犯的可罚性。上游犯罪的种类及其严重性与洗钱罪的成立无关,从立法者对洗钱罪的性质定位出发,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应当扩展至一切犯罪。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洗钱犯罪成为危害极其严重的国际性犯罪。近年来 ,此犯罪又在我国悄然兴起,给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造成极大危害。为适应打击洗钱犯罪的需要,我国新刑法增设了洗钱罪,但要准确地认定和惩治洗钱犯罪,必须把握此罪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洗钱犯罪及反洗钱犯罪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洗钱犯罪的危害性、法律特征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 ,花样繁多的洗钱活动已经严重危及了国家的金融安全与政治稳定 ,而目前国内相关的刑事立法却远远滞后于日益猖獗的洗钱活动。因此 ,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 ,加强对洗钱行为的打击力度 ,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洗钱是一种将违法所得资产加以隐瞒掩饰,通过中介机构使之变为合法财产的特殊犯罪形式。自从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打击洗钱犯罪的力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金融、税收制度后,我国也对洗钱行为进行了立法,并不断完善。但是针对日益猖獗的洗钱犯罪活动,我国仍应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完善刑事立法,加强对洗钱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洗钱犯罪已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公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反洗钱活动,并提倡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最新的国际公约已作出无限扩大上游犯罪的规定。但结合我国的刑事理论,扩大上游犯罪的范围,会对洗钱罪与赃物罪的区分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洗钱罪与赃物罪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洗钱犯罪就是掩饰隐瞒犯罪活动资金来源并使之正当化的犯罪活动,是有组织犯罪的生命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而演变为跨国有组织洗钱犯罪。但因为各国法律不同和利益驱动,跨国打击有相当难度。在现有国际公约和国际标准框架下,中国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跨地区和跨国反洗钱合作,以切断有组织犯罪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是《刑法》第七次修正案新增的罪名之一,由于相关立法尚不完善,其法定刑幅度问题也一直被学者重点讨论。该罪作为《刑法》第180条第4款规定的犯罪,在法定刑援引上理应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相同,即具有两档法定刑。文章通过对相关刑事判决数据的分析,建议对该罪的入罪标准重新进行数额构建,制定相应的司法解释,适当提高该罪的数额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