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在新体制建立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心理结构四要素表现出认知较好、情感强、意志较弱、行为杂的状况。着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品德的认知水平和深度、强化情感培养、加强意志磨练、注重实践锻炼及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世界因为它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导致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各方面出现了各种不正常的表现。大学德育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受到网络的冲击后产生的问题,网络道德认知教育、情感培育、意志训练和行为矫正等应该成为大学德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中品德不良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品德不良是由诸多原因共同影响造成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给予帮助,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其知行统一,改正不良品德行为,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文章通过调查,深入了解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情感、认知、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人的品德形成的一般心理过程,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考量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形成与强化机制,关涉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诚信褒奖等,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认知、情感、意志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健康的认知是提高大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健康的情感是激励大学生成才的动力;健康的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精神是涵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武装最有生气的群体,能够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合格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劳动情感淡薄、劳动意志不强、劳动追求功利等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当以塑造崇尚劳动的认知、增进热爱劳动的情感、强化辛勤劳动的意志和涵养诚实劳动的习惯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又是把双刃剑,它创造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引发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大学生信仰缺失、混乱的趋势日益严重,网络环境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在这种冲击前所未有.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大学生的信仰、怎样净化网络环境以免大学生出现信仰迷茫,都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之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进取精神,磨练意志品质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二者相互提高,取得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1.
厘清大学生群体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驱动机理能够为信息时代大学生行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道德义务、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信息感知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其中道德义务可以通过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两条途径,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了网络集体行为演变机制,能够为政府、高等学校合理预判舆情、应对大学生网络治理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大学生与网络交织的产物,烙下了网络与时代的深深印痕。它既具有人类社会行为的共性,又与线下现实行为有显著差异。网络监管技术和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不良舆论氛围、意识形态交锋、网络垃圾泛滥、网络游戏暴力内容等外烁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化解大学生网络行为所面临的困境,其约束力不应只源于外烁力量的控制,更应是网络行为的自觉内塑,即增强其网络道德认知,发展其网络道德情感,建立其网络道德意志,培育其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德智体的顺利发展,有很多大学生不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笔者在此简要概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而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点对策,让大学生从中培养健康的心理情感,克服不良情绪,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评价体制、师生交往、德育目标、大学生品德现状中都存在着关心的缺失。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借鉴其理论,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把关心纳入德育内容,注重道德情感的激发,提高教师的关心素养,营造关心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道德修养课是大学德育过程的开端。在大力倡导全人教育的今天,针对大一学生正处于适应大学生活这一特殊阶段,如何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与活动体验安排,共同服务于健全人格教育,对学生道德成长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是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的手段,也是高校德育的目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建立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人文关怀,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意识的淡薄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为此,学校要积极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具体措施有:加强正面教育;改善大学生的网络内外环境;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加大网络道德的校内外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20.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