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内在互动机制,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校本选修课程则是体现新课程“校本”理念、凸显学校自主性和文化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实践,发现校本选修课程在凝练学校发展特色、凸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和档次、提升教师文化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优质校本课程为学校品牌课程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当前广大学校的校本课程存在科目繁多、混乱,品质不高,未能与学校的品牌建设紧密联系,无法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等问题。福州实验小学基于“厚植·崇实”的办学理念建构的“植·无界”课程体系,彰显学校课程文化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体现校本课程的改进对学校整体品牌塑造的作用,让校本课程建设传播学校品牌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徐洁 《上海教育》2014,(13):85-8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内涵支撑,学校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统整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找准办学突破口,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在校本“五色课程”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学校从创设融会环境、创建融通结构、创新融合课堂三方面开展实践,并探索课程评价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结构效应、内涵效应、特色效应与辐射效应,不断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并实现以“课程”撬动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6.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  相似文献   

8.
开发校本课程,凝聚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笔者认为需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9.
黄马福 《生活教育》2012,(13):57-59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学生素养能力培养的基石。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校本课程就应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虽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几年来,育才课程文化围绕“爱阅读,爱运动,爱劳动”三个核心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追求“六年影响一生”的精神价值,通过全员全程的参与,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这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核展开实践,形成独有特色的育才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甘肃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与深入推进,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上了新台阶。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教育资源,结合实际设计并实施“身边的本草”校本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中医认识与实践体验,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与做、知与行的过程中理解与传承中医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提高公民素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2011,(7):67-68
课程校本化是上海二期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然而,一些学校在全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行动,使校本课程成了宣扬学校“特色”的课程,忽视了对校本课程根本性的思考。学校应以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领导为加强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抓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指南,将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  相似文献   

13.
“温州精神”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改革为“温州精神”教育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进中小学课堂提供了平台。发掘温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温州精神”教育校本课程,传承“温州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培养一代新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课程品位以及教育品位,从而促进温州地区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校本发展”视阈中的学校音乐课程建设,既要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又应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在“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指引下.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定位的校本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校本选用,探求国家音乐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途径,同时,通过音乐类微型课程、音乐类阶梯型菜单式课程、综艺课程的开发和音乐类环境课程,探求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校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校本课程建设中六个方面的关系,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与互补、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化为基础、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实现学校文化重建等主张,指出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校本”基础上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是指学校形成、实施与完善以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等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过程.技术取向下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割裂了该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联系,致使该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层价值被遮蔽,实践的高度与力度不够.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强调课程的文化品性,视课程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有着其超越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该类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以及特色学校形成,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借鉴儒家中和思想,可以通过致和课程建设形成学校致和教育特色,具体的创建途径是:注重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隐性课程的建设,彰显学校的"致和"文化特色;创新育人模式,彰显学校"致和"教育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致和"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学视导是学校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课程教学管理举措,其本质是指向自我发展的学校课程评价。基于案例分析揭示其要素特征,包括在理念上体现“专业领导”、制度上成为“定期常规”、程序上进行“系统设计”、方法上注重“基于证据”等。校本教学视导有利于强化对课堂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主阵地的关注和研究,培育学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课程文化,在持续改进中实现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学校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突破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相对分离的状态,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