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小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其语言产生的幽默是由于会谈双方对相互的认知环境的理解存在差异。听话人在幽默话语的解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花园路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听话人对幽默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由此,我们可以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小品语言产生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花园路径现象与图文广告具有相关性,广告受众在图文广告解读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图文广告中出现的"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广告受众对其经过认知语用推理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图文广告中出现的此种现象能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花园路径现象"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的局部歧义现象。本文回顾国外"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历程,概述基于心理语言学和句法分析的"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国内关于"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对"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做出思考,指出今后的研究应朝着将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内省选择题测试和问答题测试考查了某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100余名学生理解“直接宾语/主语”类花园路径句的情况。测试结果表明,高级水平组未达到花园路径现象的触发标准;中级水平组达到花园路径现象的触发标准,出现了花园路径现象,且在成功消歧后仍出现了曲解残留问题。分析显示,花园路径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受试尚未成功习得有标记的一位谓词,更倾向于根据“最少节点挂靠原则”将语言进行简化处理,将新加入的结构挂靠在已有节点并产生花园路径现象;而挂靠节点的重新选择则增加了处理难度,从而导致曲解残留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花园路径现象喻指认知在曲径通幽的花园中先期迷失、后期折返的语义短路现象。理解初期产生行进式错位并带来认知模式的否定之否定。花园路径现象具有层级存在性,语素、词、短语、句、文本层面均能发生。层级存在引发认知顿悟,其加重的解码负担终将引发对原认知期待的反叛。  相似文献   

6.
在指出翻译中"遗传"与"变异"现象的辨证关系的同时,通过研究"定向变异"在文化因素、方言翻译以及"归化"与"异化"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进一步论证了翻译中"定向变异"操作的意义,即翻译是深层的文化对话,表面的"遗传"并不意味着翻译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多个层面对"花园路径现象"展开研究和讨论。本文试图沿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析该现象,旨在帮助人们在语言理解的处理过程中更为有效地理解有些歧义现象。话语解读可以在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等因素的相互调节下完成。  相似文献   

10.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小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其语言产生的幽默是由于会谈双方对相互的认知环境的理解存在差异。听话人在幽默话语的解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花园路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听话人对幽默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由此,我们可以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小品语言产生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花园小径句的构成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园小径句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构成通常是利用一词多义、句法策略和话语关联的理解策略。透析花园小径句的构成,对于英语阅读理解在词汇、句法策略、认知语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花园小径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园雅集”的真伪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园雅集是元祐人艺集会活动综合的、艺术的、概括的反映;元祐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李公麟作过《西园雅集图》;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属后人伪作;“西园雅集”是元祐人处于党争中,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们崇尚清旷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李娜  王卫华  王宇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2):108-109,1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路径依赖"作用力的加强,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教育来改革教学方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笔者以计算机专业专科层次的C语言课堂教学为试点,尝试细化学生的特点,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敏感"地带,在课堂教学等环节融入创新思维,使该课程的教学尽量跨越"路径依赖"作用力,令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家庭”观念却承受着巨大的变迁。首先是男性的绝对家长尊严的丧失,家庭成员由家庭本位转向社会的“群”,这使得现代家庭的建立成为可能,而“群”中“个”的建构及其“度”的问题则又成为现代家庭建立过程的一个难解之题。这种建构的困难其实是现代中国建构之艰难的一次很好的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北京人》、《憩园》、《伤逝》、《寒夜》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前三部记录着传统家族的衰败,而后两部则记录着现代家庭建构之艰难。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色彩在《游园惊梦》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白先勇运用色彩艺术不仅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还对人物的特殊心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18.
高中政治新课程<经济生活>模块的资源开发路径是多维发散的.在资源开发主体方面,包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主体;在资源开发空间方面,包括根据功能特征的分类、根据空间布局的分类、根据开发对象的分类;在资源开发机制方面,包括开发策略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 ,崭新的角色。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 ,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 ,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操作性问题。本文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出发 ,认为可循语文学习“心理路径”去引导 ,即循“动力———策略———取向———迁移”的路径去引导  相似文献   

20.
句法层面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花园路径现象”在词汇、句法、语篇层面普遍存在。“花园路径现象”指语义流中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排歧现象。其重要成因在于解码过程必须遵循认知上的顺序性。其中,“认知顿悟点”是解码过程的转折点。如其所提供的信息量足以证明认知主体前期理解的错误,则认知纠错机制相应启动,认知主体返回到意义解码的初始阶段,重新按照认知顺序进行意义确定。直到解码过程可以顺利通过“认知顿悟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