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化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的跨国高等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跨国高等教育首先是指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跨国教育现象,它也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多种活动形式.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跨国高等教育是由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资本扩张带来的经济一体化格局把各国高等教育置身于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国际背景下,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在世界知识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发展跨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主旨,而这一发展过程必然要求在一定的制度背景和制度条件下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政府管理范式以及时外教育政策的转变为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制度环境,而国内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需求则提供了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及其教师为了获得更多可能的外部资金来源,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和全球知识资本的方式,把跨国因素融进教学、研究和服务的活动,即跨国学术资本主义行为.跨国学术资本主义突出表现在跨国化的产学研合作、大学董事会成员的跨国组成、大学建立海外分校跨国化拓展和在线教育的跨国化扩张等四个方面.跨国学术资本主义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两类代表不同主张和发展路线的国际组织成为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行动者,他们通过其组织和相关利益群体对跨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激烈的争辩和讨论。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机制力求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尽可能确定国际认可的基本框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推动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推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化发展.跨国高等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选择和现实需求的产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跨国高等教育市场.文章以输出国的视角对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研究,解读了跨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探究了跨国高等教育的特点,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WTO将教育服务纳入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从而大大促进了赢利性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非赢利性与赢利性跨国高等教育共存、混杂的局面.人们曾经担心的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日渐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际组织为增强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由于跨国高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质量保障促进活动面临着许多问题.分析、讨论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制订和改进有关管理规章,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荣军  李岩 《教育探索》2012,(1):154-156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最为彻底的国家之一.纵观其发展历程,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具有四大特点:准确的市场定位、创新的营销模式、完善的质量保证和优越的法制环境.与此同时,其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三大问题的掣肘:政府的过度干预、弱化的教育属性以及单一的资金来源.其成功的经验可为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具有必然性,它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是必要和可行的。积极应对跨国高等教育的挑战,要从树立跨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必然观、正确认识跨国高等教育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新时代的教育主权观、正确看待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盈利性、树立高等教育的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9.
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激烈、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澳大利亚把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作为维持其国际教育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为提升其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澳大利亚高校采取了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质量导向的科研创新策略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策略.探索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创新,提升社会服务的水平和影响力是澳大利亚高校提升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德国跨国高等教育在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资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主导下快速发展.德国跨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与国外高校联合开设专业、建立德国高校支持的本土高校、设立大学海外分校或研究所、设立德资海外独立高校四种模式.德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同于英美澳等国的特点,更具有国家战略色彩、专业设置以工科和自然科学专业为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德国跨国高等教育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项目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际间高等教育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跨国的高等教育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质量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际组织和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输出国澳大利亚、英国和输入国马来西亚保障其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经验,对完善我国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跨国高等教育监管体系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跨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以保证跨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已经引起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输出国和国际组织机构层面的高度关注.本文拟就跨国高等教育监管体系构建的背景和动因、输入国、输出国以及国际组织和机构等多个层面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监管和指导基本情况作一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从WTO将跨国高等教育作为教育服务贸易以来,赢利性因素和市场化运作成为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跨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教育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以成本理论解析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与跨国高等教育收费与之间的均衡问题,讨论了跨国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函数,分析了跨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弹性系数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运用期望理论探讨了家庭跨国高等教育的消费偏好。最后,提出了个人理性消费、收费合理定位和国家成本补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跨国教育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国高等教育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各个层面跨国高等教育在各国实践的差异性对比,提出了跨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及我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保证跨国高等教育健康、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关于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概念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高等教育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迅猛的全球性教育现象。本文从跨国教育的涵义、出现原因、推动跨国高等教育的行动者、对输入国的影响、政府管制和教育服务贸易协议六个主题出发,综述了西方学者的跨国高等教育研究,并对其优点与不足加以评介,以期为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一系列新的语词与概念不断涌现,"新跨国主义"就是其中之一。"新跨国主义"向我们揭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种新的取向:它以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为背景,以学习项目和学校的跨国流动为特点,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跨国运作、合作和远程跨国教学为主要形式。本文力图对"新跨国主义"做一点介绍,并指明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跨国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及需求,在教育领域内产生的新事物。文章主要对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总结了其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冠疫情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影响了各国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影响。新冠疫情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造成了影响:加剧了“逆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了跨国留学和教育的意愿;教育方式转为线上会缩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各个国家对于国际学生的签证和居留等政策会影响到国际学生对于留学目标国家的选择,进而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的洗牌。而新冠疫情结束后,疫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也不会完全消失,主要表现在“逆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影响跨国留学的愿望与动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会与各国重振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线上教学会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模块继续保留。  相似文献   

19.
今年年初,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实施一项新的政策来认可国内外的跨国高等教育。2004年3月29日,文部科学省发表了关于跨国高等教育的小组研究报告。该小组由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和相关人士组成,建议政府采取激进措施,改革关于跨国教育的条款。日本目前的跨国教育框架所依据的是“领土原则”。外国教育机构在日本所设的分校,包括那些在其本国得到认证的院校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在跨国教育市场的行为和国家教育扩张战略是紧密相连的。各国高校组织根据本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或边缘的位置,凭借各种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选取特定的活动策略实施跨国教育活动。高校的跨国高等教育活动一般包括一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外的办学活动、一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的有关机构合作开设联合的学术项目以及通过远程技术实现远距离教学三种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对高校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带来负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