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逗孩子”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包括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逗乐行为.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可以发现,逗乐行为中包含了民间的儿童心理学;满足了成人的权威心理和“好大人”心理需要;消解了人性中的善恶,逃脱了道德观的稽查.逗乐行为也是不公平的,它让成人感到其乐无穷,但却让孩子感觉其“涩”无比.减少、消除或者杜绝逗乐行为,成人要教育孩子大声说“不”,要自我觉察与反省,承担保护儿童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免受被“逗”之苦,为儿童的成长护航.  相似文献   

2.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  相似文献   

3.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扬第一次叫了声老伯伯,但不肯拿糖,她说:“爸爸讲,勿能吃别人的东西。”这说明扬扬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已建立了“别人东西勿能吃”的条件反射,而且能抑制自己,打消了伸手的念头。但小孩毕竟是小孩,她经不起周围成人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孩子是逗大的。是的,小孩子天真纯洁,而且是天然的“幽默大师”。逗孩子,不仅能给大人带来愉快,也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然而笔者看到的一些成年人以至于教师,这样逗孩子却是令人忧虑的。例如,有些人常常喜欢逗一些长得比较胖,或者反映比较迟钝,说话结结巴巴的幼儿,故意叫他们唱歌、跳舞、讲故事,或做一些可笑的动作。殊不知这些孩子本来对自身的缺陷已很敏感,在你的笑声中,他们又加重了自卑感,这样将严重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逗孩子     
事件:妈妈抱着孩子,要他打爸爸,孩子便使劲地拍打着。爸爸夸儿子能干,奶奶也在一旁喝彩。 分析:一些父母和成人因为喜欢孩子的笑脸,就用种种方法引逗孩子。牙牙学语的幼儿,别的话还未学会,有人就指着别人教他:“骂他大王八,就给你糖  相似文献   

6.
很多三岁到五岁的幼儿有间歇性的“逗眼”。如有的孩子看近处的物体或者疲劳的时候,双眼就会“对”在一起。如果不及时矫正,其中的一只眼睛就会长期处于斜视状态,从而形成“逗眼”。  相似文献   

7.
幽默是趣味横生的智慧共鸣,使谈话双方都感到身心愉悦,既能达到“逗你玩”的效果,也实现“逗自己玩”的乐趣,是双方配合默契的表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幽孩子一默”,逗孩子玩,其实孩子也会“幽大人一默”,逗爸爸妈妈玩,这时候幽默的家长会接受并呵护孩子的幽默,而缺乏幽默感的家长则可能觉得自己被孩子“戏弄”了,是“大不敬”,于是给孩子“泼冷水”,遏制了孩子的幽默感。  相似文献   

8.
“憨逗”先生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作文老师郭洁是也。为什么叫“憨逗”先生呢?因为她每说一句话,都会让我们笑得肚子痛。古时候,人们把老师叫作“先生”,联想起电视中的“憨逗”,所以我们就把郭老师称为“憨逗”先生。有一次,郭老师叫我去浇花。浇花的时候,老师从这里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第一届“健优美”“宝乐奖”赛决赛揭晓后,我孩子张乐的名字被列入了“十佳宝宝”的行列。同事和近邻好友都以半开玩笑的口吻问道:“你是怎么教育的?有什么诀窍?”我都不置可否地笑笑。说实话,孩子的聪明伶俐和热情大方,是被众人“逗”出来的。张乐自小不认生,长得挺好玩,嘴巴甜,逢人便喊,于是招来了不少人的“逗”。这个问她一句,那个给她出个难题,各种不同身份的人  相似文献   

10.
讲评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一个活灵活现、对自己爱好痴迷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家有一个球迷,对于球赛呀,他可是迷得不得了。他迷起来的傻劲儿可真逗,于是我送他一个绰号———老逗。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妈妈在刷盘子,我在悠闲地看书,“老逗”则焦急地盯着墙上的石英钟。“8点了!”“老逗”兴奋地喊着,“奥运会锦标赛开始了!”我急忙跑出房门,看看钟,对“老逗”说:“《流金岁月》开始播映了,是大结局,我得看看。”说着,就上前去夺遥控器。“老逗”大手一挥:“去去去,小孩子,看啥电视剧?今天锦标赛开幕是现场直播,比那…  相似文献   

11.
欲达目的有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成人提出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为了达到目的,再提要求时就会聪明地变换方式,先讲一些他认为成人能够答应自己要求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常被家长认为是在“撒谎”。例如,幼儿园老师让孩子带信给家长,星期天  相似文献   

12.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不也包含大量语言艺术的成份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声讲究“学说逗唱”,我认为语文教学同样有一个“学说逗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按一位家长,为自己孩子表现出的朦胧的“爱情意识”很焦心。今天,我说说对此的看法。光明老师:今天的我们(指成人:家长与老师),面对孩子朦胧的爱情意识,持什么态度是首先要弄清的——因为你的后续行为都是根据这态度决定的。首先,我们该不该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名字是“爱情如歌”的课文,这引起  相似文献   

14.
“成人出差,孩子要东西怎么办?”这个问题或多或少困扰过不少家长。对此,我认为,适当为孩子购买些纪念品,有益无患。成人出门在外,思子(女)之情,悠悠不可退却,在经济条件可能的前提下,给孩子买些纪念品,是自己亲情的寄托,同时,也会令孩子感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遇见小外甥,见他手里拿着两只大苹果,我就逗他,向他要苹果。他很大方地递了一只给我。我接过苹果,不假思索就啃了一口,谁知小外甥见状“哇”地大哭起来,弄得我很难为情。类似的事情恐怕不少人遇到过。 孩子这种貌似大方,其实小气的行为是由成人造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出于“逗孩子玩”或“舍不得吃”的诸种心理,他  相似文献   

16.
【按】一位家长,为自己孩子表现出的朦胧的“爱情意识”很焦心。今天,我说说对此的看法。光明老师:
  今天的我们(指成人:家长与老师),面对孩子朦胧的爱情意识,持什么态度是首先要弄清的———因为你的后续行为都是根据这态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禅宗典籍中,“漏逗”一词的语义类型跟禅宗的特殊教义及特殊的传教方式有密切联系。“漏逗”通常指禅师通过言辞说教来接引学人,因其违背了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的宗旨,往往带有批评或斥责意味,其行业色彩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让“憋”着的气“散”出来。同样,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也会碰到不舒心的事儿。或老师冷漠了自己,或是受了大孩子的欺侮,或是衣服穿得不称心、饭菜不合口味,或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许诺不能及时兑现等等。这些情况都容易使孩子紧张焦虑,失去心理平衡,从而发生冲动的行为(亦即发脾气),如大哭大闹,高声喊叫,摔玩具,撕画  相似文献   

19.
谈逗猫     
中班常识课上,谈及猫的话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家的猫咪长得可漂亮了,每天放学回家我就逗它玩。”有的说:“老师,我家的小猫咪可乖了,每天晚上我都搂着它睡觉。”可见,孩子们对小猫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老师要告诫小朋友,不能逗着猫玩,更不能搂着它睡觉,为什么呢?原来,猫的外表很惹人喜爱,很多人都喜欢把它当作宠物来饲养和玩赏。通过对小猫的抚摸或“搭话”、搂抱,寻求一种乐趣。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小猫攀高落地,或是扑食飞蛾和小鼠时,更是拍手叫好。有时,人们也认为小猫不太善解人意,对它呼唤时,它却反应冷淡。特…  相似文献   

20.
刘玲 《今日教育》2009,(7):37-37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教师或家长的一贯做法是把孩子“痛斥”一顿。而面对教师或家长的厉词,孩子会因害怕而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一种对成人权威的恐惧。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宽容、关怀、接纳、尊重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因“不小心”造成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