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不仅适用于过去,更能影响和引领当下与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爱的课堂”,是对斯霞教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爱的课堂”追求儿童“活泼泼”的生长状态,强调让儿童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遵循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原则,提出了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等基本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2013年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在我校落地。该项目将课例研究作为课堂转型的方法之一,致力于实现由“教”到“学”的重心转移,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变革的方法论,项目的推展为丰富浦东新区课堂转型的实践模式做出了贡献。我校作为项目基地学校,为践履“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以“儿童描述”为抓手,在课例研究中积极尝试理解儿童和发展儿童,围绕“儿童描述”开展  相似文献   

3.
李蓓  林华 《四川教育》2012,(9):15-16
在学校强化教师“公民教育意识”的背景下,学校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先使课堂“面目全非”,再求课堂一点改变;不求研究面面俱到,但求课堂一点突破。教师在课堂中应具有这样的“公民教育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学习氛同,造就现代积极公民。为此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尊重课堂中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也更有意识地建构体现民主开放的课堂。“单元式主题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在实践研究中构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而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无限的生机.才充满成长的气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命的思维火花在这里闪现.让生命的情感在这里展示。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5.
1942年4月,毛泽东为纪念当时的儿童节这样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北京出版《中国儿童》杂志创刊号,毛泽东语重心长地题词:“好好学习。”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这一年的6月1日,我国将6月1日国际儿童节确定为新中国儿童节,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少年儿童的关心,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毛泽东欣然挥毫为《人民日报》题词:“庆祝儿童节。”在百端待举、日理万机中,毛泽东仍念念不忘少年儿童的教育与健康。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  相似文献   

6.
“自助”学习是把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本质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可以按自我意愿自由选择所应掌握的知识量,突出体现自我要求、自我选择、自主安排,自主接受或探究知识,学习成为自我需要。“自助”学习是学生体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一种创新学习形式。合理地改革教材就是为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有再次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符合人性发展特点。“自助”的核心就是在“课堂规则下”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7.
遵循“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的教学理念,我校提出了“慢课堂,真教育”为核心的课堂行动研究,已经一年多。经过实践探究,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同。我们所探求的“慢课堂”,它是依据儿童素质发展的规律和学与教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适切性教学方式和策略。它的核心目标是:唤醒儿童的学习潜能,促进儿童的学习信心,养成儿童自主的学习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张文质先生说,“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  相似文献   

8.
“戏曲进课堂”活动是近年为教育界和民俗学界所关注的话题,虽然尚未形成热点议题,但由于生成背景与学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紧扣,所以格外凸显出两者交融后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首先,它让两大泾渭分明的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产生了融合的契机;其次,以传统戏曲作为特定的艺术教育普及载体,不仅着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也借此强化了本土戏曲艺术的永续发展;此外,它一改传统不人道的教育陋习,体现了以“儿童”为学习本位的进步精神,这在以往是不曾出现过的,故将之视为一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教育的“新范型”实不为过.“新范型”同时也是“戏曲进课堂”活动的实践成果,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并能引发后续的学习扩散效应.因此对“新范型”的研究需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透过不同地区和剧种之间的相互比较,则更能彰显其特定的教育作用及各有所长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采用儿童乐于和适合接受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  相似文献   

10.
李烈老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书中涉及的“双主体育人”的教学思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双主体育人”从根本上回答了我内心的疑问——活力课堂下信息技术老师创新的空间在哪里?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老师为主体是在不同层面而言的,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反应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以老师为主体”体现在学校教育工作上。其中的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集中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老师”。  相似文献   

11.
“灰色儿童”,是小学班级普遍存在的群体:他们行为特征的“孤独”,对自我认识的不够深刻,来自班集体氛围和教师人格素质的影响,决定了“灰色儿童”的存在比例和角色定位。面对这批特殊的群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可忽略他们的“生命存在”,教育的回应就是要求对“灰色儿童”建立主体意识,呼唤爱的教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灰色儿童”回归到教师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12.
生本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旨在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走进教学误区:注重了形式,却忽视了内容;追求了教学效果,却加重了学习负担;转变了教学方式,却丢弃了语文传统。我们应当明确:以生为本,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之一;先学后教,预设与生成是永远的课堂旋律;教法创新,应在传承与改革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儿童数学教育是以儿童作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以儿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需要关注七大数学关键能力的养成;“问题”和“对话”作为目标、动力和途径,引领儿童学习的发生和深入;儿童在“涂画”中表达和理解数学,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课堂互动的教育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体现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类型。课堂互动中的教育不公平具体体现在:因学生学业成就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因学生性别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因学生职务或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因学生所处的空间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优化课堂互动,教育者应通过学习现代学习理论,从树立“互主体意识”、增加互动频率与效率、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等方面做起,全面实现课堂中的教育公平,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适应生活”的重点目标,开发“生活适应+”课程;突出“康复训练”的首要需求,统筹安排每日教育活动;体现“游戏特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教育活动内容,让康复和认知学习浸润在游戏中;重视个别化教育需要,制订个性化教育活动方案,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推进,促进学前智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童”在变,无论他们的身高,还是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理解力、价值观,抑或是参与社会的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智能设备、海量的信息资源、庞大的社交平台等构成的“新生态系统”催生了“新儿童”的出现。随着“新儿童”的出现,教育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但核心问题是如何能让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为儿童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凸现“儿童味”。小学数学教学应在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儿童,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构建一种“面向儿童、基于儿童、指向儿童”的数学课堂,切实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身价值,使数学课堂更加的高效,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8.
何玉海 《中国德育》2012,(15):35-39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改变传统课堂形式,体现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彰显“教育服务观”,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它给人的启示是,要打造高效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贯彻“教育服务观”,以“学”定“教”,对传统课堂进行彻底革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适时改进,确立“...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杲板无效现象的根源。”有效的课堂教育应该是充满智力氛围的教育,更应该是充满心理情感互动氛围的教育。为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必须想方设法地和学生心心相印,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引导方法来营造课堂的氛围,着力调动学习的集体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魅力和创造气息,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迈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把学生推向课堂的前沿,担当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对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运作程序: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外延伸。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按此程序实施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独立研究、自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学习。而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独立、自主地学习。这个程序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