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十三、“说”这个词后面用什么样标点,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和引用话语,应有所不同。例如:1.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妈呀,全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2.“妈呀,全是东洋货!”林小姐丧着脸说,“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3.“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什么衣服?”林小姐哭丧着脸说。4.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我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出了一点儿事故,他们单位领导通知我,让我来看看他。我们单的工会领导也特别关照我,专门给我了火车票。我是第一次到杭州。”5.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他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某报载文,提出要“赶”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去。看到此文时,我曾经联想到我们新闻界也应“赶”记者下基层。果然,最近召开的华东九报第十一次协作会议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次会议在强调抓紧抓好新闻队伍自身建设时指出,目前,要下决心把记者“赶”下去,让他们沉到第一线。为什么不用“动员”、“希望”、“引导”,却非要用这个带有强制色彩的“赶”字呢?其中道理是无需多说的。确实到了该“赶一赶”撵一撵”的时候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数十万记者,现在正蹲在老百姓炕上同婶子大爷唠家常的有多少?正在大漠荒野的帐篷里同石油勘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报纸对社会新闻炒得沸沸扬扬,连一些行业报也跟着在跑,似乎这张新闻纸的主体,就是刊登社会新闻。超量地刊登社会新闻,成了报纸的潮流、时尚。我们报社内部,也有同志提出赶“潮流”的建议,甚至有的同志提出,我们报纸的定位变,还是不变?  相似文献   

4.
3月3日中午,我报新闻部收到一份发自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委报道组的传真:“天台城关镇莪园村的张冬菜、张爱月姊妹俩在2月28日抢救山林大火时,双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编辑部主任立刻派我去采访:“马上出发。”没一会儿,我便匆匆去赶长途汽车。 到了天台县,天已黑透了。在一家个体旅店住下来后,我马上向周围的人打听莪园村以及张冬菜、张爱月姐妹俩的情况,但几乎没得到什么信息。我又尽可能地找些当地报纸看,依旧是什么也没得到。  相似文献   

5.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6.
随笔     
早晨,我被一阵吆喝弄醒。那吆喝是—— “卖没了!” 卖没了,吆喝什么,还不快回家!难道是在吊嗓子?现在有许多美声爱好者,也有许多京剧票友。这是素质。 后来我才听清,吆喝的是“卖煤了”。卖的还是蜂窝煤。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夏天通常是很炎热的,历史上也是如此。这篇“大上海的热景”,就为我们勾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即1934年夏天的城市暑热之情。这个夏天的温度不断地在上升,从华氏的95度(相当于摄氏35度),一直爬到了104度(相当于摄氏40度)。40度之热在上海一向少见,它究竟厉害到什么样子?文中说:“太阳变得像洪炉里烧红了烈火似的”,“柏油路一点一点儿的由硬性而转变到软化,一点一点由软化而成了熔化。”作者还生动地以上海两大标志为对象,形容了其时热不可挡的程度:“热哩!二十二层的摩天大厦(指国际饭店)缩进了脑袋,热哩!黄浦江的流水像烧开了样的。…  相似文献   

8.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9.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们: 你们好! 我是从事电视新闻教学的大学老师,在我手边诸多的专业杂志中,《新闻与写作》是我去年新添的一份“洞悉”新闻世界“原生态”的刊物。之所以选择这份刊物,是因为其中一个版块“视听天地”对我的教学研究很有裨益。每期“视听天地”都能选择一些广播、电视业最为鲜活的动态性个案进行解读,这为我们从事广播、电视教学的专业人士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岁末年初有不少品牌栏目在改版,我听说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在年初改版中重新调回黄金时间段。“今日话题”是我几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品牌栏目,不知这次改版有什么新动向、新特点?你们能否就此组织一些文章,供业内人士探讨和争鸣? 祝 编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钟新 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11.
风正一帆悬     
《今传媒》2002,(6)
在部队几十年从事文学创作,正 二八经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干了一年编辑工作,也就是《西北军事文学》。刊物1986年10月创刊,眨眼间已进入18个年头了,步步为营,艰难行进,也算是“十八年的王宝钏”罢。 在刊日短,感慨却深。我的切身体会是文学刊物不好办。 现在的人,讲实惠、重物质、看眼前,而纯文学刊物与这几样都没有什么缘份。另外,在我们人民军队里,盖帽的、传统的、为众认可的刊物是  相似文献   

12.
写这样的文章是需要极大极大勇气的。我参加工作刚刚两年多,做编辑也不过一年多一点时间,能总结出什么心得体会?别人会不会说孙卫卫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可我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喜欢我的工作,我也不止一次地“陶醉”: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编辑记者更好。那就鼓起勇气卖一回瓜吧,只是争取卖好点,让您不过多厌烦。上小学时和同学办手抄报、黑板报;上初中时自任文学社油印刊物的主编,当时的省作协主席胡采等还为我们刊物题词;上高中后经常为一中学生杂志撰稿,是它的第一个特约中学生编辑;在大学里又是一中学生杂志的特约编辑,编写和主编了3本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是不平凡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各类社会热点不断升温。“人才热”、“股票热”、“边贸热”、“巨奖热”、“第二职业热”……热浪翻滚、潮头迭起。这些热点对我们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它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当许多人还惊异、惶恐,甚至不知所以然的时候,敏感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14.
做冷静的促进派,这是我们报纸在1959年组织更大跃进的战斗口号。怎样使这个战斗口号贯徹到实际行动中去呢?我们在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办报思想和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的文件后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编辑人员的思想上来个大跃进,用辩证法来武装我们的脑袋。一南县报“六结合”的措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什么是“六结合”呢?六结合就是“热冷结合”,“内外结合”、“长短结合”、“搶压结合”、“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结合”,“编通结合”。热冷结合,是指我们的报纸在宣传方法上,必须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科学分析的精神相结合。要大力  相似文献   

15.
“赶”时髦,“追”潮流,这是国内时尚的动态特点,毕竟我们都是半路出家,所以,即使国内当今最大的时尚媒体,也都是沿着洋人的脚印,一路模仿而来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报纸讨论媒体文化的本土化,这里主要是指电视节目.为什么中国电视节目总跟着外国的潮流,是不是一提倡本土化,问题就解决了?报纸、杂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 里,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会出现如此规模化的跟进潮流的现象?仅仅是个觉悟(舆论导向、爱国主义等等)和水平的问题吗?通过批判“媒介帝国主义”、大 谈本土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比较同意经师大中文系教授蒋原伦的意见(《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文汇报》2002年6月22日八版)。这里可能存在政治觉悟、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根本的问题是媒体文化的生产 方式决定了媒体文化的全球化。我们现在所说的媒体文化,特别是影视,已经不完全是一个 国家完成,再走向国际市场的,而是在广泛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下逐渐生成的。今天的好莱坞 的制作者和表演者来自世界各大洲,包括中国,什么人种都有,技术手段也是最先进的。一旦 进入这种媒体生产的大环境,文化的同质现象就会迅速发生而且加剧。我们说的本土化本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国门洞开,西学涌进,尤其是西方哲学著作,譬如尼采,譬如康德,成为这个年代学子不同专业的共同“自修课”。也因此,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哲学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哲学这门专业,也如同现今所谓的“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一样,很是热了一阵,热到学历史专业的我,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率队乘中巴到商丘市检查工作。当他发现上来七名记者要随他采访时,立即“赶”他们下车:“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什么是新闻?我批评你们这种做法才是新闻。新闻单位只围着领导转,领导说什么,你们就报道什么,认为领导就是新闻,这种思想观念要转变。新闻报道要破除‘官本位’。” 林部长所言极是。新闻姓“新”,凡是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新的一轮“国学热”?“国学热”又热在哪里?这对于从事传统文化出版(尤其是古籍出版)的我们,是值得认真思索总结的问题,因为,当前的这些情况对古籍出版社而言,不仅是我们当下的一个出版工作重心,也将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重要出版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陶毅 《声屏世界》2000,(3):55-56
视野狭窄,观念陈旧。有三种表现:①选题陈旧,“大路货”多,题材撞车现象严重。由于我们一线同志大都处于长期的热运行状态,没有时间来对理论的现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知道某个理论问题已讨论到了什么阶段?产生了什么研究成果?也不了解目前新闻实践中所产生的需要从理论上去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有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