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张丞相"一直有两种说法:张说或张九龄,并依此将本诗系于开元四年前后,或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在梳理这一分歧的过程中,发现各家所依据的主要材料,分别是宋代地理文献和王士源序以及两《唐书》张说、张九龄本传,除此以外,可以利用孟浩然诗作本身,分析各种论据的可能性,并初步确定张丞相当为张九龄。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写作时间,几部新编唐诗选本有不同意见。《新编唐诗三百首》注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时张九龄正居相位。”;《唐诗鉴赏辞典》以为“开元二十一年”;霍松林先生主编的《唐诗探胜》一书所选的一篇文章中又说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唐诗人孟浩然之入长安,以前人们多认为只有一次,近几年始有二次入京说。笔者曾著文考证孟浩然第一次入京在玄宗开元十三年——十五年,所据在孟诗《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第二次入京在开元十八、九年,其根据在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叙孟与张九龄定交于秘书省事。详见拙文《孟浩然入京事迹考》(载《安徽师大学报》八三年第四期).笔者愚见,孟浩然此后还有一次入京,否则,有些孟诗不好系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滞洛”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孟浩然一生中往来最多的所在之一。文章不仅对孟浩然至洛阳的时次进行了具体勾勒 ,而且对其“年年白社客”的“滞洛”生活进行了详细考察 ,认为其“滞洛”的时间乃在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三入长安期间。之后 ,孟浩然便“自洛之越” ,与洛阳进行了永久性诀别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集》中的“袁拾遗”、“袁太祝”等,皆为孟浩然的乡友袁  。本文通过对二人交游的考索,不仅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其在开元中的有关行止,而且也订正了存在于近年来孟浩然生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的文学创作、人生思考、处世原则,乃至人格秉性等,都曾对盛唐文人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如果以张九龄人生理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为横向座标,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模式为纵向参照,可以看出张九龄的人生思考与盛唐文人的典型心态之间有许多共通共融的方面,也可以看出盛唐文人认同“功成身退”这一立身处世原则的心理动因与外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提出孟浩然“人就是诗”,隐居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真正孟浩然的诗”是“整体的”,“谈到看不见诗”;孟浩然“在生活和诗品两方面足以与魏晋人抗衡”,是“盛唐初期诗坛的清道者”等论点,新颖翔实,精辟独到,给人多方面启发。而某些观点,限于时代与个人视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的当代意义,主要不在于他的诗歌。张九龄的当代意义,主要在于他的事迹所呈现出来的九龄风度:尚直、务实和远见;张九龄的当代意义,还在于由“九龄风度”延伸开来,可以为重塑岭南文化新风貌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在汉末到魏晋跌宕起伏的三国文化全景图中,襄阳处在群雄瞩目、星汉灿烂的核心地位。襄阳是三分源头的战略思想库,造就了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战略设计师,他们与刘备、孙权等政治家联手,将三分天下的战略策划变成了现实;襄阳是三分天下的战略支撑点,是三分天下的起点与支点,是天下归一的基地与圆点,"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襄阳是三国文化的战略策源地,是汉末三国初年的文化中心,孕育发展起来了独具特色的荆州学派,造就了叱咤风云的人才团队,产生了纵横驰骋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三国因襄阳而起,襄阳凭三国而名。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张士逊曾三次拜相,有过在襄阳、均州生活的经历,在北宋政坛有较大影响,文学创作虽无十分建树,但其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却是北宋的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文学,尤其是地缘文化包括道教文化等方面的一个折射,因而对其生平及部分诗歌创作进行考证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宋南渡词人候寘的籍贯,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录为东武(今山东诸城)后,近千年来人们皆认同此说。而张栻《题西汉蒙求》一文的相关记载却显示侯寘的籍贯为东平(今属山东)。东武、东平在宋代以前(包括宋)其行政区划从未相叠过,侯寘不可能既是东武人又是东平人。陈振孙虽为南宋人,但与候寘的具体生活年代相距较远,并非同时人;张栻不但与候寘为同时人,而且还是多有交往的好友;陈氏《直斋书录解题》虽为目录学方面的巨著,但也存在着失考、错讹等现象。所以,目前在没有发现其它材料的情况下,张栻的记载当更为可信,即侯寘为东平人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诗的孟浩然",是指孟浩然人即是诗,诗就是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孟浩然"诗意地栖居"在唐代开元盛世有佳山秀水与先贤胜迹的襄阳、"先人留别业"的涧南园,使生存变成真正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诗。孟浩然的一生,是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相似文献   

17.
汉末荆州府(治所襄阳)时期整理经典和搜集图书为古襄阳藏书奠定了一定基础,促进了汉末古荆州区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今探讨之实为究襄阳作为古荆州郡县首府的官府藏书之源流,为人们研究襄阳藏书这段历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张元干的出仕时间,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之《唐宋词选》认为是宣和元年(1119)。程千帆、吴新雷合著之《两宋文学史》亦特同一见解。本人通过考证,认为早在政和三年(1113)时,张元干已出仕。关于张氏致仕的原因,前人多认为系“不屑与秦桧同朝”。本人则通过对张氏自靖康至绍兴初之行踪的考辨,认为其致仕实与秦桧无关,真实原因是为了“避谗”、  相似文献   

19.
唐代襄阳诗人孟浩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有不少人解读,但都把龙泉寺解读为庐山龙泉寺,认为孟浩然此诗在庐山所作。其实,孟浩然所描写的龙泉寺在襄阳望楚山下,是道安派慧远创建的寺院。慧远离开襄阳后,到过湖北当阳,而后到庐山,沿途创建的寺院皆称龙泉寺。故庐山龙泉寺是慧远从襄阳带去的名字。孟浩然虽到过浔阳(今九江),所作诗并未直接描写庐山龙泉寺,而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从其中描写的环境、提到的僧人等情况看,都是写的与孟浩然家只一里之遥的襄阳龙泉寺。  相似文献   

20.
习凿齿所撰是《襄阳记》而不是《襄阳耆旧传》或《襄阳耆旧记》。《耆旧传》、《耆旧记》是《襄阳记》失传后,后人辑录时所用之名。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录《襄阳记》之文,可视为习氏原作。其它当视为疑似之文,宋玉传即属后者。有人主张删除,但欠缺道理。习凿齿为宋玉立传,天经地义;耆旧记所辑,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