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弧菌科的气单胞菌属。近年来由本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日渐增多,也是引起人类腹泻的常见菌,嗜水气单胞菌因其能产生毒力较强的肠毒素,可以引起人类严重的感染。今我室从1例肝修复术后感染引发肝脓肿患者的血液和肝脓液中同时分离出同一株嗜水气单胞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两种病原菌感染后海鳗肝脏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别感染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48h后取样,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在感染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海鳗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血窦扩张,肝细胞肿大并空泡化,部分肝细胞破裂,细胞轮廓模糊不清.感染鳗弧菌者较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者病变现象更明显,肝细胞多数破裂,细胞核圊缩、破裂、溶解,只剩下肝组织结构的网状支架和细胞碎片.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水气单胞菌是近年来水产细菌病害学研究的热点.从致病性角度,研究者已经对嗜水气单胞菌完成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的外毒素,蛋白酶是其重要的致病因子,对宿主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嗜水气单胞菌的S蛋白对嗜水气单胞菌入侵生物体内起到保护作用:嗜水气单胞菌的W型微毛是其在动物体场中的定居因子.从免疫学的角度,研究者主要对各种苗苗、外毒素、蛋白酶、S蛋白及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各种动物对这些抗原的免疫应答差异作了较多的研究,利用这些免疫学性质,也促进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及其免疫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内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入一兽一鱼共患病病原,近年来引发的动物疾病呈上升趋势。关于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诊断与检测技术和疫苗制备等,国内已有一定的研究,本文将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患红脖子病的中华鳖中分离一株细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株在Arg,Leu,Asp和Met4种氨基酸为碳源的合成培养基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条件为pH7.0,28℃以及液体培养基中溶解氧7.5~10g/L.在合成培养基础上,氨基酸Ser,Val,Trp,Ala和Phe有较强的促进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能力.锌离子抑制细菌的生长;低浓度的铁离子对细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镁离子则是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必须的.胺基糖类抗菌素(青霉素类)对嗜水气单胞菌不抑制.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嗜水气单胞菌AH1在TS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O-4h属于延滞期,18h时活菌落总数达到最高峰至7.3,28h后细菌后进人衰亡期;并且此过程中活菌数的对数值与OD600呈线性关系Y=17.081x-0.226。嗜水气单胞菌AHI在生理盐水、PBS和TSB液体中4℃保存的存活状况曲线表明:该菌属于一种生存能力较强的细菌,前期不易死亡,后期死亡较快。  相似文献   

7.
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患红脖子病的中华鳖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小白鼠有致死性,腹腔注射小白鼠的24h半致死剂量为6×105/g,对中华鳖腹腔注射在7d内的半致死量(LD50)为1.18×1010/g中华鳖(体重).腹腔注射感染、灌胃感染、水体感染和伤口感染还可导致中华鳖慢性感染,致死时间在20d以后.水体感染产生中华鳖红脖子病的全部症状.  相似文献   

8.
嗜水气单胞菌外分泌物的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菌分泌物有溶血性、细胞毒性和肠毒素毒性,毒性实验证实嗜水气单胞菌外分泌物对小白鼠和中华鳖有较高的致死毒性.层析纯化得到的1种蛋白质有上述3种毒性和致死性.  相似文献   

9.
泉州湾滩涂近年来经常发生虾的大规模爆发性疾病,而气单胞菌属是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菌.利用气单胞菌的选择性培养基RYAN从多发病的旧虾池分离到1株细菌,该细菌经形态、染色、生长特性的观察及一些生化特性的鉴定,初步确定其属于气单胞菌属.经人工注射海鳗感染试验,证实其毒力远高于对照嗜水性气单胞菌株,该菌可能是该区罗氏沼虾的疫情爆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稳定态二氧化氯(Stabilized Chlorine Dioxide, SCD)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一种消毒剂。实验表明SCD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脑膜脓毒黄杆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在10mg/L效果最佳,并讨论了SCD和两种季铵盐类消毒剂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西彩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对巴西彩龟毒力最强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扩大培养制成灭活福尔马林菌苗,分别对巴西彩龟进行注射和浸泡试验.经过对吞噬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受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保护力达到81%以上.其中浸泡组各项指标略低于注射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挖掘大葱紫斑病生防资源,研究采用培养法从大葱叶际分离细菌,然后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大葱紫斑病菌生防细菌.结果表明:大葱叶际细菌群落中嗜甲基单胞菌、鞘氨醇单胞菌属、微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于优势细菌类群.从中筛选出1株对大葱紫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活性的菌株X85,经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为亚麻假单胞菌.田间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体外条件下,口服左旋咪唑对鲫鱼血液中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对鲫鱼单独口服左旋咪唑(LMS)和口服添加了LMS的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FKC)对鲫鱼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单独品服LMS,还是与PKC结合口服LMS均能明显地促进供试鱼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而且,在有免疫原作用下,鲫鱼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比单独使用LMS时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总结肝上下腔静脉损伤的处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对3例肝上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术中损伤了肝上下腔静脉,经开胸行全肝血流阻断后,修复了损伤血管。1例肝移植患者术中损伤了肝上下腔静脉,处理不当,术后死亡。1例外伤性肝上下腔静脉损伤并大出血患者,经非血管修复的方法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下腔静脉损伤后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否则易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与鱼肝油酸钠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安全性、患者的耐受程度。方法:每组随机选择各10例肝血管瘤患者,分别用PLE及鱼肝油酸钠栓塞,观察每组患者栓塞后的临床反应及表现,比较其栓塞效果。结果:1.用PLE栓塞组,患者术后一般发热3~7d,最高达38.1℃,术中有肝区憋胀,轻度疼痛,术后肝区疼痛较轻,均未使用止痛针剂。随访5个月,肿瘤平均缩小70%以上。2.用鱼肝油酸钠栓塞组.患者术后一般发热2~3d,最高者达38℃,术中即有肝区憋胀、巨痛,术后肝区疼痛剧烈,每个患者平均使用度冷丁200~300mg。随访5个月,肿瘤缩小72%以上。结论:笔者认为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对血管的硬化和肝血管瘤的治疗,疗效相当。但平阳霉素栓塞术后,临床反应较轻,痛苦小,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结石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50例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其术前全身及营养情况做详细评估,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防治低血压;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加强基础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该150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均做了肝叶切除术,无1例手术死亡,其中,伤口感染20例,膈下感染10例,胆漏55例,肺部感染15例,均经非手术治愈。150例共8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53.0%,疗效优良率为77.8%,残石率为21.0%,结石复发率为8.7%。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增强术后的护理观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病人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50种储藏物中分离粉螨26种,隶属于6科18属,分别为粉螨属(Acarus)、食酪螨属(Tyrophagus)、嗜菌螨属(Mycetoglyphus)、食粉螨属(Alewroglyphus)、嗜木螨庸(Caloglyphus)、脂螨属(Lardoglyphus)、狭螨属(Thyreophagus)、皱皮螨属(suidasia)、根螨属(Rhizoglyphus)、食甜螨属(Glycyphagus)、嗜鳞螨属(Lepidoglyphus)、澳食甜螨属(Austroglycyphagus)、无爪螨属(Blomia)、嗜渣螨属(Chortoglyphus)、果螨属(Carpoglyphus)、薄口螨属(Histiostoma)、暑霉螨属(Euroglyphus)、尘螨属(Dematophagoides)亚目.上述螨类统属粉螨,它们是储藏物害虫,有些种类也可引起人体螨病。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是人类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常常被人们称作血癌。患者表现出贫血、发热、出血、感染等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高位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高位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诊治分析。结果:术后有2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出现胆道逆行感染,均经治疗缓解。1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年3例、3年3例、2年1例、1年1例、半年1例。随访时间为4年的3例中有1例手术后2年死亡,其余均健在。结论:改良式脉络化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根治彻底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8 0羽 2 1日龄罗曼蛋公鸡随机分成试验与对照两组 ,研究雏鸡在 2 1日龄人工感染E .tenella后第 1、2、3、4、5、6、7、8天鸡嗜酸性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感染E .tenella之后 ,试验组比对照组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 ,每日组间差异均极显著 (P <0 .0 1 ) ;在感染后第 1~6天 ,试验组日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在感染后第 6~ 7天 ,试验组日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而在感染后第 7~ 8天日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