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得到赞许和鼓励,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易带有爱慕倾向,进而出现依恋情结。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浅探权克均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年龄段。把握住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有助于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生理、心理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大体可分为疏远异性期、接近异性期、两性初恋期...  相似文献   

3.
疏远异性期10~12岁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早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往往出现两性疏远现象。这是因为,当青春期的发育开始,性别意识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有了差异,因为害怕异性看到或知道自己的身体变化,出于害羞的躲避心理而有意疏远异性。异性吸引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到12~13岁,男孩到13~14岁,则开始进入相互吸引阶段。这时他们开始好表现自己,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女孩开始注意修饰打扮自己,希望引起男孩的注意。由于心理的发育,异性间产生了想彼此了解对方的愿望,他们喜欢参与有异性的集体活动。这个时期的孩子出于好奇心、…  相似文献   

4.
【活动背景】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两性差异开始明显。男生女生的相处,也从两小无猜进入到异性疏远期。但是,表面上的疏远掩盖不了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好奇。因此,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性别差异,鼓励异性同学问的友好交往,将有助于学生塑造自己的性别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异性交往态度,也能够为即将到来的青春期的异性交往铺垫“自然、大方”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黑人男性奶人成长历程的描写是通过男女两性的冲突和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来展现的。透过男主人公奶人的成长经历,莫里森告诉人们女性与自然在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亲近;而只有融入自然和理解、关爱本民族的女性,黑人男性才能从自然获得智慧和力量,并在两性的和谐中使生命变得圆满。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理念】正处在青春期的的高中生,非常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一个人心理、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这个阶段的学生正从异性疏远期向异性亲近期发展,有了解对方、接近对方的欲望,但是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好好地把握,容易影响学习,给精神造成很大压力。  相似文献   

7.
自然于少数民族处更多地参与了生存,飘散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这使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在言说自然主题时普遍彰显自然的神秘伟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类与自然界日趋疏远之际呼吁回归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8.
休伯曼等人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将教师职业生活划分为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七个时期。其中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主要为40至50岁的教师群体,其主要特征为志向水平下降,对专业投入减少。然而从现状看,这个时期发生的年龄还要来得早,从许多35岁左右的教师身上,我们就发现了类似的特征,他们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教学现状,对学校举行的各种教改活动,他们极少甚至从不发表意见,只是以沉默的聆听者,以旁观者自居,学校安排给他们的教改任务,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推辞,在对待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以后 ,便会逐渐出现被称为“第二性征”的生理变化。与此同时 ,性心理也迅速发育。此时 ,做家长、老师的 ,就应当注意 :孩子长大了 !在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同时 ,必须关注他们的性心理。一般来说 ,当孩子和异性疏远时 ,就说明他 (她 )已有明确的性意识。“疏远”正表现其对异性会关注 ,对性知识感兴趣。这种“疏远”会很快发展为“渴望” ,遇到适宜的条件 ,就可能有模仿性“初恋” ,尝试男女单独的交往。进入青春期后 ,男孩、女孩都喜欢和异性单独交往 ,医学上称其为“接近异性期” ,也叫“爱慕期”。表现为女孩…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D·H·劳伦斯小说《虹》中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认为小说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统治对自然与女性的迫害,呼吁消除文明与自然及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体现了其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指出在探索人类自然、男女两性的关系方面,劳伦斯的思想与20世纪末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相契合,研究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徽 《现代教学》2011,(9):75-77
《林间最后的小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使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实例揭示了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儿童与自然界疏远和断裂的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自然接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在最后描绘了未来自然教育和自然城市的蓝图,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自然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这本书在美国环境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休伯曼等人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将教师职业生活划分为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七个时期.其中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主要为40至50岁的教师群体,其主要特征为志向水平下降,对专业投入减少.然而从现状看,这个时期发生的年龄还要来得早,从许多35岁左右的教师身上,我们就发现了类似的特征,他们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教学现状,对学校举行的各种教改活动,他们极少甚至从不发表意见,只是以沉默的聆听者,以旁观者自居,学校安排给他们的教改任务,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推辞,在对待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上,也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地参与.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不合理是诱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文明精神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文明对自然的缺失和人类生存方式对自然的伤害,在被人类文明疏远的境况中自然的处境愈益恶化。也导致了发展的危机和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权主义具有反传统性,即解构主义的倾向。本文以《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为范本,试图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D&#183;H&#183;劳伦斯对西方社会父权制观念中二元论的批判与解构,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倡导人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同时提出两性和谐理念和重申“双性同体”观念,从而真正实现男女两性“两极平衡”。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47-150
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叙事中读者与叙述者呈现美妙"契约"关系。通过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和人物视角变化,建立读者-叙述者和读者-人物连结。自由间接话语融合叙述者与人物双重价值体系,无引导性对话使读者与叙述者共观共评。叙述者评价、时间构思和空间标记构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两性关系理想国,女性立场吸引两性平等爱情观读者。读者与叙述者时而疏远,时而亲密,时而共观,时而共评,关系可谓美妙。  相似文献   

16.
批评是教育教学中难以避免的教育手段,但批评不是教育的结束,而是教育的开始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批评学生之后还要注意“四防”。一防学生思想低沉,批评是一种否定,会刺激学生的。!灵。有的学生受批评后会产生消极情绪,从此萎靡不振。因此,教师在批评之后,应留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生活习惯有何变化,若发现问题,要赶快未取补救措施,如个别谈话,陈述利弊,疏通思想,求得信任,或抓住时机给予表扬,挽回“影响”,以振作其精神。二防学生疏远老师。学生受批评后,往往与教师有一个疏远期,就像一道伤口,让它自然愈合,就要较长的…  相似文献   

17.
高中阶段,学生一般都进入了青春期,迎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期,我们用"心理断乳期"一词来形容这一段时期。学生心理上的"断乳"表现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对异性的态度会由疏远、反感到向往、追求。此时,学生心理萌发的异性好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因为这时的异性交往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也是情感需要。  相似文献   

18.
“汉语言文字火赛的冠军被外国留学生夺走,语文尖子生答不出古诗文名句,大学毕业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当诸如此类的消息频频引发争论的时候,人们不禁忧虑,我们是不是开始淡忘自己的语文?”这是发表在2007年第7期《半月淡》上的记者文章。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小题大做。语文被疏远,遭冷落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疏远和冷落在初中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许多不应该失去的东西,比如天空和大地。人们日益疏远大自然的直接后果,伤害的不仅是自然,更多的是人类自己:有多少人类中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战争对自然和女性造成的伤害,探索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发现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