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是因冬奥会这一特定事件而形成的创新组织机制,其多元主体参与、网络组织模式、科研攻关方式、应用创新路径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对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科技与奥运互动关系,从多系统融合、多主体协同、多组织嵌套、多机制联动四个维度探讨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及运行机理;基于系统视角构建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框架,并从纵横向政府互动关系和多元主体合作关系两个层面明晰网络结构;从理念引领、制度优势、组织模式创新、科研攻关范式创新、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总结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经验和成效,为健全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创新治理模式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分析系统稳定性、网络结构与创新生态位的关联,并对系统稳定性与创新生态位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之间的研发协作关系网络。通过计算汽车产业中核心企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运用SNA分析对核心企业群落形成的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结构测度,从而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系统结构中网络聚集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倒U关系;核心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系统的效能中网络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应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3.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何郁冰  伍静 《科学学研究》2020,38(6):1108-1120
随着技术创新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生态化,企业需跳出单向的竞争或合作思维,重视与外部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背景,探讨了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企业生态位)如何影响其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进而作用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生态位宽度和态势对技术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叠度对技术协同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技术交易、技术联盟)在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都起到中介作用;(3)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匹配对各个维度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以传统制造企业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并弥补以往主要从意义建构单一认知层面探讨问题的不足,选取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意义建构与资源编排相结合的视角,探索核心企业意义建构、资源编排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意义建构及其跨层次传递是推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先决条件,意义建构的形成和转变是核心企业为匹配适应环境中技术与需求变化的结果;(2)核心企业始于领导层面的跨层次意义建构及其引发的资源编排行为,以及二者的交互和协同演进是推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核心机制;(3)意义建构通过资源编排获得反馈,不断对自身认知进行迭代,最终实现从生态基础搭建到生态共享,进而发展到创新生态可持续发展。从而得到启示:核心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驱动因素是管理者认知,同时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引导高管团队、企业及企业间形成统一认知的意义给赋行为,并充分重视资源编排行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租金视角理解网络环境下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借鉴相关研究,结合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中超额利润(生态租金)不同形成来源,将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中生态租金区分为4类:通过对异质资源的掌握获取李嘉图租金;通过动态创新获取熊彼特租金;通过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获取关系租金;通过形成集群品牌效应获取理查德租金.在分析不同类型生态租金生成机理的基础上,结合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揭示不同阶段各类生态租金的演化特点.利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现实案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态租金变化的理论认识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审视日本科技社团的运营发展,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分析其内部运营机制,构建科技社团组织搭建的产学官创新网络架构。知识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突出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整个产官学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制度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和业务社会资本构成闭环,共同推动产学管理协同创新。研究表明,企业、大学和政府在科技社团联接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从微观结构入手进行组织构建,理顺各主体间关系,统一各主体间创新认识以实现产学官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9.
郑帅  王海军 《科研管理》2021,42(1):33-46
制造企业生态化创新战略转型中,枢纽企业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如何伴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而做出技术、商业决策?依据“情境-结构-机制”的研究框架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从模块化视角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机制与路径特征。研究表明:(1)情境主导了技术创新的可实现性,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政策支持3个情境因素驱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交互演进。(2)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重要特征,即创新架构模块化、交互界面开放性、网络治理嵌入性。海尔模块化生态圈战略转型历经的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和颠覆融网期3个发展阶段,以 “产品、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超模块化”的架构创新驱动了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 “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产业链协同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突出表现在杠杆、协同和互利机制上,通过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实现机制的作用逻辑,提出杠杆机制呈现出重用“模块资源-平台资源-场景资源”的演化路径,协同机制使枢纽企业在系统中的角色沿着 “分解者-平台领导者-创新集成商”演化,互利机制呈现出“企业主导-开放市场机制”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战略转型提供方案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法,以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企业间合作网络以及创新生态的视角来阐释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建构基础以及运行机制,指出信息时代科技园区内组织间关系发生重要变革。传统的契约关系正逐渐向使能、共生关系演进,并由此提出一套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基本理论。通过质化研究以及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嵌入式联盟网络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协同演化的使能型创新生态模型。通过对宏观产业层面,中观园区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的多层次分析,揭示科技园区构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战略意义,为科技园区在非线性、复杂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创新与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通过文本信息挖掘和整理得到北京市71家协同创新中心和288个组建主体的相关信息,构建了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对其网络特征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明显呈现蛰伏、萌芽、培育三阶段发展特征。目前,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处于初期,参与协同的组建主体数量的增长明显快于协同组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增长,协同中心数量的增长明显快于协同中心之间合作关系的增长。牵头组建主体,尤其是牵头高校,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明显,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强。协同创新网络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小世界效应。部分组建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相似,有利于管理者出台统一政策或标准进行管理。此外,协同创新中心以面向特定行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创新需求和面向科学前沿的自然科学创新需求为主,部分协同创新中心有一定的专业领域限制。  相似文献   

12.
原长弘  张树满 《科研管理》2019,40(10):184-192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基于中国转型经济情境,文章廓清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跨层整合了宏观层国家创新系统和微观层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框架。该框架打开了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互动下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自身技术创新的黑箱,探讨了企业家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机理。另外,文章拓展了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网络结构及其对中心度参数的影响,考察协同创新过程中,节点企业间的创新关系,进而通过协同创新决策与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互关系,探索节点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最优决策与安全路径问题。算例分析表明,安全路径是节点企业基于网络中心度特征的最优决策,也是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美国NASA协同研发网络的网络特征,对NASA的协同创新系统的技术生态位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冉戎  聂军  谢懿 《科研管理》2020,41(12):82-92
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但地区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的研究却不充分。本文以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地区社会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社会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其协同创新的可能性越高、投入力度越大。同时,社会资本的促进作用在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法制环境较差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较弱、融资约束较为宽松等协同创新意愿较强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化组织特征,从系统成分和系统关系2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证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不均衡,表现在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主的创新消费者种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创新生产者、分解者种群以及创新生存因子出现明显的边缘化现象;创新种群间尚未形成紧密的群落结构,技术流动效率不足;区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基石物种"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洞位置,具有较高的整合力和媒介作用;知识链型、产业链型和地理邻近型网络关系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间互惠性强;而知识链型网络关系与产业链型网络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抑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化时代到来,处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企业必须积极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合作创新手段来提升其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本文研究了基于模块化视角来管控内部产品技术创新和协调外部资源开放式创新的路径。其中,首先分析了模块化推动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内涵;其次,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构建了一种自组织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型,形成外部优秀资源能够快速、无障碍地进入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最后,重点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其在网络化背景下如何基于模块化开展开放式创新和平台构建。本文可以为中国企业在网络化时代探索互利共享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生态创新是企业走向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评价生态创新是小微企业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关键之举。以贵州省小微企业数据为样本,从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方面初步设计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与完善,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适用性,生态资源创新水平对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较大,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提出建立环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有机协调体系,加强企业生态资源要素动态整合等提升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组织模式网络化、市场的服务导向和价值共创等趋势下,传统创新生态系统所嵌入的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和市场情境发生转变。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缺乏对研究情境全面的、系统的关注。研究以系统性评述为基础,整合应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识别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焦点主题、理论发展、应用方法,以及由文献簇涌现的研究情境(包含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市场情境)。研究从情境视角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方炜  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94-1304
在综合协同创新网络基本属性和独有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刻画外界刺激转变过程和网络异质主体行为,构建出以异质性主体为网络要素、以刺激-反应机制为演化机理的协同创新网络类DNA翻译过程模型。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分析了从协同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动规律,知识元素和网络拓扑结构的耦合演化关系,网络异质主体的角色作用及主体开放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渐次深入地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网络结构变动特点及其与知识元素、主体要素间深层次地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会多次涌现小世界特性,但程度、原因不尽相同;技术知识和网络结构存在协同演化现象;强势企业始终是协同创新网络的主导;主体开放程度对技术知识流动效率提升幅度有很大影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增强异质性主体间的开放程度,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