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杨银付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回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前提性概念。在前提性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  相似文献   

2.
简论“应试教育”的学制基础□刘生全柳春霞在这场至今尚未止息的“素质教育”大讨论中,“应试教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拟从学制角度对其基础作些思考。一、“应试教育”的涵义何谓“应试教育”?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已铁定成了一对“亲密敌人”。说它们是敌人,是因为许多人总认为,只要有“应试教育”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而一提“素质教育”就得马上把“应试教育”踢开,永远别让它回来。说它们亲密,是因为人们一谈“应试教育”就必然提及“素质教育”,而一谈“素质教育”又绕不开“应试教育”,二者亲密得如同连体婴儿,相互都不愿连着,却暂时还分不开,可又必须得分开,分开了,又依然是同母手足,对立中有着统一。目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更像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朱晓宇 《中国培训》2000,(10):54-55
人们对普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危害性认识比较清楚 ,但是 ,对职业培训中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了解不多 ,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职业培训中的“应试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应试培训”和“应试考试”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不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应试教育”将会影响职业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也难以达到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技术素质的目的。一、造成职业培训“应试教育”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目前造成职业培训“应试教育”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有三点 :1 对职业培训的认识模糊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职业培训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  相似文献   

5.
怎样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解决“面向”问题,如何提高师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生长点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建国以来一直到“文革”以前,这个时期的教育原则上也是应试教育,“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又成为教育的主体模式。可以说,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6.
正当普通中学深受“应试教育”之苦,探索转向素质教育的新道路时,中等职业学校却开始重演普通中学“应试教育”的悲剧。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不,笔者以为,正如普通中学“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教育内部的条件一样,职业中学“应试教育”的重...  相似文献   

7.
一、中学生素质评价实施的宏观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近些年来,基础教育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应试教育”的明显弊端有四:其一是局部性。“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在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  相似文献   

8.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定位 仔细考察有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比较研究,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1)以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要实施素质教育便必须彻底否定“应试教育”;(2)以为素质教育下所要培养的人才素质就是“应试教育”中被忽略的那些品质,实施素质教育便是查漏补缺式的补充教育;(3)以为只要“应试教育”格局得以打破或消除,那么素质教育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由“应试教育”的“教练员”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引领员”应试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人们憎恶“应试教育”,但又热衷于应试教育,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舍弃“应试”方式,客观条件不具备,继续使用“应试”方式,大家又心有余悸。事实上,考试只是一种评价形式,我们可以用来评价“应试教育”,也可用来评价素质教育。运用考试的评价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教研员大有可为。教研员是一个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练员与监管员,赋有评估教学的职责。教研员要负责期中、期末各年级考试的命题,要负责中考的命题,要负责高考前的各种模拟考试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改变了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手段的地位,而把考试看作是升学的工具。“应试教育”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只重视部分学业成绩优秀、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应试训练这一主要特征之下,“应试教育”在育人的各个构成要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认清“应试教育”的错误及表现,有利于在“转轨”中纠正不良办学倾向并尽快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试教育”的追思刘生全“应试教育”自概念提出以来,引起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及至广大民众热烈持久的讨论。如今,这一热点似乎逐渐降温,“应试教育”却由“素质教育”的步入实践而成为行将被“革命”的对象,人们在做着实现“素质教育”的美梦,然而,这种...  相似文献   

12.
一、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第二,“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以考试分数评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第四,“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五,“应试教育”为适应升…  相似文献   

13.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要划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界限 ,弄清楚“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 ,找出有效的克服办法 ;二要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采取“稳中求快”的方针 ,寻找好改革的突破口 ;三要加强师范教育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一、“素质教育一应试教育十特长”在教育实践领域,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和教师接受了素质教育,但长期的“应试教育”惯性和指导评估体系的固守价值,使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出现偏差。“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十特长”的模式成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宝。这是一种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些特长,因而以“兴趣小组”、‘音乐体育特长班”等弥补这种差异。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种以特长为点缀的所谓素质教育的背后隐藏着实为更加严重的“应试教育”。二、‘违质教育二普通教…  相似文献   

16.
时文选萃     
不要把“应试教育”妖魔化尽管我也批评过“应试教育”,但我仍然认为,一味把“应试教育”妖魔化怕是适得其反的。硬要说“应试教育是一些学生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这个判断尽管大快人心,但悖逆事实和逻辑:一是有多少事实和例证能正相关地推断出“因为应试所以犯罪”的逻辑命题呢?二是本身这个结论就是以偏概全的。换个角度说,许多到过或未到过美国的人都在谴责“应试教育”的时候不忘艳羡“西方国家(或者美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何去何从,职教理论界有三种认识和看法:一是“应试教育论”,二是“着重就业论”,三是“同时兼顾论”。持“应试教育论”者认为,实行“对口招生”后,中等职校应该像普通高中那样,实行“应试教育”。其结论是把中职教育当高中教育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应再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教育,而应是以升学为最终驱动力的富有竞争性的“应试教育”。持“着重就业论”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应试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根本行不通。中职教育应该真正瞄准市场,坚定不移地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在“着重就业”上下功夫。持“同时兼…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场素质教育校长论坛,在与校长们的交流中,有校长表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策略为“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两手抓”意为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应素质教育”(即应付素质教育);“两促进”是既促进“应试教育”,又促进素质教育;“两不误”是一方面不误“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的话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读者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已或多或少地发现,但其主要的缺陷及其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危害,许多读者并不一定有一个精清楚的认识,加之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因而在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应试教育”辩护,在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迟迟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浅淡“应试教育”及其转轨》分析了“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并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广大读者一读。 联系地区经济特点,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对科教兴黔的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赤水市职业高中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使学校得以迅速发展。他们有哪些经验和方法,请看  相似文献   

20.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刍议任秀珍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质量观、价值观、人才观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的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向和由此产生的教育教学过程、方法及其评价手段。“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对象上局限性。“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