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与乡土情怀、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瑰宝关系密切,又是在传统文化瑰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正>“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2]。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笔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对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是人们对自己家乡和国家的强烈依恋和归属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更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情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家国情怀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王家琴 《知识文库》2023,(10):76-78
<正>家国情怀作为中职历史课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对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价值表达和学科诉求,与课程呈现相辅相成的逻辑关联。然而在现实中,家国情怀融入中职历史课程却遇到“人计”与“事计”“课堂虚浮”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双向矛盾境遇。因而中职历史教学必须要突破新思路,探索多种途径和方法,实现对中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它镌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精神谱系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和情感载体。从学校场域中来说,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古人强调以自身行为规范不懈追求爱家、爱国的理想信念,并逐步发展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当前,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正>有学者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民族、国家和家乡所涌现出来的内置于心中的沉甸甸的大爱,是对国家昌盛、国民幸福所凸显出来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民族共同体和生存同区间的一种认可,并促使其发展的信仰和情感。其核心内涵包括家国同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心、之意。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对于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家国情怀是人立身养德之本。在多元文化浸染、网络信息突飞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循序渐进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浓厚的爱国之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战国思想家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子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近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载:“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乡土教育资源是指个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文化古迹、自然景物、地名和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社会发展变迁及民间艺术、语言、风俗等,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建莆仙乡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学历史课程建设,更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居于首位,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1]。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更是植根于华夏儿女血脉之中的情感源泉和精神脊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笔者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复习片段为例,探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历史教学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应试,往往忽视家国情怀的培育,其内容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家国情怀培养.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的国家观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万众之家,万众之家以食为天,而农民、农乡、农事又是国家重中之重。是故爱国、爱民、爱大家、爱三农,竭力为之谋利。隅无论在朝、在野、乃至遭贬,受尽折磨亦坚贞不渝。苏东坡这种思想品行出自无私欲的忠心报国、一心为民的天地之心。苏东坡的家国情怀值得研究和学习,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从“国家”二字来看,是先有国后有家,有了祖国强大的保护才有家庭的幸福温暖。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对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只有在国家的保护之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法律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国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本文主要针对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张永利 《地理教育》2024,(S1):153-155
<正>“家国情怀”指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1]。为此,国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有序地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韩永义 《天津教育》2022,(1):99-101
<正>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越来越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以“家国情怀”为重要价值观。“家国情怀”主要指高中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要具有的价值关怀,基于人文关怀关注实际生活,把助力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以及社会进步视为重要使命。当前,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时,应根据新时期创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对国家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落实社会主义重要价值观,这也是把时代精神、国家精神弘扬光大的重要途径。一、高中历史课堂上融入“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培养高中生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对于家国情怀的认识,可能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对这一素养的理解也不是很明确。"家国情怀"事实上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对待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大爱情怀,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第一利益,舍小家为大家,遵从集体利益。是一种对自己国家产生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为国家建设奋斗不息,为民族崛起而不断努力。初中语文教育能够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爱国、爱人民、爱党的思想观念。本文就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对学生家国情怀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践行“五个认同”,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是西藏班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一、精准定位,确立班级目标本班学生主体为西藏生源,包含藏族、回族、门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在西藏的学生,其中藏族学生居多,另有三名援藏干部子女,城市生源约占三分之一。他们中大多数学生毕业于西藏各地的初中,  相似文献   

17.
<正>“家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家乡、民族、家庭的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学素材有很多,笔者试以初中历史“明朝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呢?教育学家加里宁说:“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这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了一条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从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家乡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家国情怀是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基础和起点。本文拟从中国民族主义切入,谈谈家国情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家国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家、国的归属意识和热爱的情感而生成的使命与责任,是儒家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命脉。儒家文化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社会政治伦理基础,以“忠孝一体”为核心内容,以“修身济世”为实践方式,并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家国情怀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唤醒、激发、引导和培育学习者主体性、感恩心、公共性、国家认同、民胞物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情感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仅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要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具有侧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情感奠基作用,还要将家国情怀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着力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