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大潮,是宜春生态旅游发展机遇也是挑战.宜春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江南极具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本文在分析宜春生态旅游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宜春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世界上最灵活,最具世俗性的宗教。宜春自古就是禅宗文化胜地,禅宗资源相当集中。宜春禅宗音乐作为禅宗文化的一部分,开发挖掘宜春本土禅宗音乐,让具有极大潜质的音乐文化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能让更多人在禅音乐中净化心灵,消减烦恼,获得身心健康。音声为禅,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宜春开发禅宗文化、打造禅宗品牌文化的可操作性的分析,显示宜春经济发展的文化特色及其提升经济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宜春的现实出发,文章认为目前发展宜春禅宗旅游文化产业的最佳选择是优先发展禅宗寺院经济,通过鼓励和扶持寺庙直接进行产业及商业活动来破解宜春宗教旅游业的困境,进而推动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休闲养生旅游与禅宗文化产业高度关联,具有产业融合的天然属性。为探寻休闲养生旅游与禅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宜春市为例,在对"旅游需求、市场竞争、政策支持"三大融合发展动力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重点从"相互依存、共生互融、相互促进"三个层面详尽阐释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并探讨了"大型项目带动、特种品牌引领、文化特色突出"三种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基于此,提出宜春休闲养生旅游与禅宗文化产业有效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完善管理体制,引导产业融合;实施资源共用,拉动产业融合;依托市场共享,推动产业融合;推进功能共融,提升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6.
宜春评话,是深受宜春人民所喜爱的一个传统曲种.评话是只讲不唱的,宜春评话却说唱兼有、偏重于唱,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宜春评话"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发展做了一个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禅宗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元代宽松的宗教大环境下,禅宗文化在传统文人和民间大众中产生了影响.而作为元代最为大众接受的元杂剧,更是吸收了禅宗的文化特色,其佛教杂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独白、唱词来介绍禅宗的发展、演变、教派、人物以及历史,使世人参悟禅机佛理,明了禅宗义理,成为禅宗文化传播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8.
禅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论证了采用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对传统禅宗文化的促进作用。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创新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载体,提供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动力,对禅宗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协同的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的不足,我们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区域品牌资产理论和协同理论,分析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的内涵、特性及其构成体系,并结合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创建的内部冲突,基于协同的视角提出了调整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管理委员会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的三条品牌资产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禅宗崛起于唐代,并演化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宗派,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禅宗文化.禅宗文化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人格理念上的平等意识以及哲学思维上的艺术气质.正是由于具备这两方面的学术特质,禅宗文化对众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且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地级城市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宜春市为例,认为解决宜春中心城区未来发展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当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大转移的机遇,认清和发挥宜春如生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才能破解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旅游过热的今天,黔东南开展生态旅游虽有优势但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走“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老路.明智的做法是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念,把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特别是要重点保护正在遭到破坏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完善有关政策和法规,实施科学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利用江西省宜春市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对宜春市袁州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产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四种主要的风场特征,为开展短时强降水预报和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世界性旅游发展趋势,是以“绿色”(生态)资源、环境、文化、科技、美学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优化设计和管理,走持续发展道路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本文从神农架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出发;分析了神农架开发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对神农架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生态旅游促进神农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嵘刚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145-146
宜春市是全省重点林业市,改革开放后,林业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得到确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灭荒"造林,并广泛地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宜春"和"跨世纪绿色工程"等林业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的发展,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宜春的现代林业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洹河旅游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发展洹河旅游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诸如景点的文化价值及知名度都很高,但区域狭小,过于分散;内容单一,缺少开发性的项目;展出手段落后,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很少;多口管理,宣传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安阳市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由徒步考察的感观,结合我们的认识和思考,形成了我们发展洹河大旅游的设想,以期促进洹河流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宜春的龙舟活动,是全市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宜春龙舟活动致力于继承和弘扬宜春龙舟传统文化,倡导文明、健康、激情、活力的精神,为宜春市的群众体育提供一个沟通平台和桥梁,为开发宜春旅游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思路。宜春有丰富的水源优势。开展龙舟运动和竞技比赛是我们朝着打造“旅游休闲之城,全民健身”理想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园调查和图书资料查阅,掌握宜春市辖区内农耕文化发展传承状况,保护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参考农耕文化保护开发成果案例,提出宜春农耕文化保护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古代袁州,即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作为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始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今宜春市设袁州,大业三年(607)更名为宜春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复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复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又复名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变更,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两宋时期,袁州的辖县先后增加万载和分宜两县,后新喻被划出。元代设录事司,升萍乡为州。明代废除录事司,降萍乡州为县。清代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发生变化。1912年裁府留县,"袁州"作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