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韵 《现代教育科学》2005,(5):27-28,32
交往教学来源于对师生交往的研究,而课堂中的交往教学实践不仅会引发师生的交往,更会引发生生之间一系列的交往行为.针对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向忽视生生交往的情况来看,可以说,交往教学的课堂应用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生生交往的实现,交往教学的过程即是生生交往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魏彦平  魏艳丽 《考试周刊》2013,(25):162-163
文章提出教学交往的实现途径:从交往主体上,构建有效和谐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实现教学的优化;交往内容上,打破生活世界和教材文本的阻隔,关注师生现时生活和未来生活;交往方式上,在教学交往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直接言语对话,另一方面,是师生与文本(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间接对话;实现创造、超越寻求并实现教学的共生性成长的交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交往教学来源于对师生交往的研究,而课堂中的交往教学实践不仅会引发师生的交往,更会引发生生之间一系列的交往行为.针对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向忽视生生交往的情况来看,可以说,交往教学的课堂应用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生生交往的实现,交往教学的过程即是生生交往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然而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都是占据主要地位,生生交往只是作为构成教学交往的一个完整部分被提及却没有具体的、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我国的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5.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它是师生交往的扩展和延伸。本文从我国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相似文献   

6.
教学交往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着深刻内涵的教育学概念。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过程、交往形式、交往效果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教学交往的角度审视教学,将会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和教学方法等有新的理解,因此探寻有效的教学交往及落脚点对当代教学理论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交往教学在我国是一种新兴教学理论,在交往即教学本身、构成成分、背景条件等的综合理解观的观点下,交往教学是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用整体交往观来建构理想的教学交往活动的理论.交往教学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意义:它顺应我国教学论研究背景的变化趋势,促进现代教学论的发展,符合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但同时,交往教学也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交往教学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加强方法论研究,交往教学中主体间应平等,同时交往教学的发展应适应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合作、促进教学相长的交往过程。目前大学课堂师生教学交往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形式性、不平等性、伪饰性和工具性倾向等。为了提高大学课堂师生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交往观,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有效对话,注重提高师生的课堂教学交往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创建多种教学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9.
"交往"与"灌输"是教学活动及其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理想类型的角度,可以提出灌输式教学、交往式教学和交往-灌输式教学三种教学类型。在教学目标上,灌输式教学将习得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交往式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交往-灌输式教学将知识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在师生关系上,灌输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交往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交往-灌输式教学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上,灌输式教学强调传授知识,交往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交往-灌输式教学主张借助伟大作品培养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交往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教学在我国是一种新兴教学理论,在交往即教学本身、构成成分、背景条件等的综合理解观的观点下,交往教学是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用整体交往观来建构理想的教学交往活动的理论。交往教学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意义:它顺应我国教学论研究背景的变化趋势,促进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符合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但同时,交往教学也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交往教学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加强方法论研究,交往教学中主体间应平等,同时交往教学的发展应适应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教师权威等的影响,学生一般不敢问,或不会问。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设置各种问题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等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它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协同完成语言交际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提问应讲求一定的艺术性,重视提问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对话意识与师生关系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实施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对话交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知识的分享中达成知识的自我构建,坚持宽容精神,强化理解意识,开展创造活动,重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在他人中发现自己,把课堂改造成为师生对话、沟通、探究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器乐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适合本专业演奏与教学的理论,并借此指导学生的学习、练习和演奏等实践活动;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本着尊重学生的态度,并保持客观、严格的教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渐建立起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严于治学的精神;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以“助教”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我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高中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对数学用途的理解 ,心目中的数学教师 ,最希望上的数学课模式以及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的原因等。调查发现数学成绩较好学生与数学成绩较差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学生数学观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数学的教 ,也影响着数学的学 ,同时也影响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交互设计,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增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情感交流与发展。在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践片面强调学生认知能力的获得,缺乏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性化思考。这些问题造成了网络教学中情感交流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革命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教与学有机结合以及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同时也有一定的可能和基础。但要取得实效,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讲究提问的艺术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程序的策划。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对话式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等教学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学习、研究和借鉴。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提倡研究性学习,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交往教学的研究成为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新视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交往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点,教学中的交往活动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个性品质形成,最终使学生成为富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20.
The concept of the ‘creative’ in creative writing has a vexed histo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yths surrounding creativity and how they have influenced the way teachers have approached playwriting pedagogy. It reports on research in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focusing on the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of creativity and the impact this had on the pedagogical proces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a counterproductive idealist view of creativity persists in classroom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operating on a conception of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practice that reflected a belief in a mystical and unknowable creative proces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xperiences of creativity through systems theory and argues that this approach can inform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creative processes and produc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were unnecessarily tentative and that knowledge of creativity theory w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both playwriting proficiency as well as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It suggests that demystify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should result in greater student proficiency and improv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