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有些介词的基本意思相近,为什么在一组意思相近的词中要选择这个词而不选择那个词?很多情况下,跟这两个词之间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有关。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这三方面对汉语介词"向"和"往"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由于英语被动句中的介词“by”而引起的汉语介词“被”和“由”的错用问题。本文分析了英语被动句中介词“by”所表达的概念在汉语中的不同表达方式 ,及汉语介词“被”和“由”在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点 ,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为改进“被”和“由”的教学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4.
介词是英语中重要的一类功能词。虽然它本身没有太多的意思,但它在语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一些介词的意思相近,但选用不同的介词对你所表达的内容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正确地辨认和选择介词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 一、表示“在……期间”时,in与during的区别。 在日常用语和选择题时,这是两个经常碰到的单词。但有时却把握不准应选择in还是用during。我们可根据以下二种情况来区分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6.
“具”“俱”是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它们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亲睐,1996、1998两年的字形题中,都有所涉及。1996高考题中出现的“家具”,1998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具备”“万事俱备”,让不少考生大费脑筋,甚至因此而丢了分。“具”“俱”在现代汉语中,是意思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俱”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如“万事俱备”、“样样俱全”、“俱乐部”等。“具”作名词,有“用具”“才干”等意思,如“家具”“千城  相似文献   

7.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8.
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在做翻译题时喜欢画蛇添“足”。这不仅使文章显得拖沓嗦,而且还会使句意变得朦胧含混。将这种“病症”分门别类,无外乎以下几种(请注意:下面各例中均应删去划线的词。)一、乱加名词。由于受汉语影响,中国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加进英语词语。比如:“红色”,英文可用red表示,可他们偏偏要写成“redcolour”。例如:1.Tomlikesgreencolourverymuch.2.Thecityhasapopulationofhalfamillionpeople.二、在动词后面乱添介词或副词。例如下面的一些动词,本身就已经含有其后划线介词或副词的意思。例如:3.Do…  相似文献   

9.
介词“with”有多种意思及多种译法,在英语中又经常出现。学生在遇到这一词时常感到难于理解其准确的意思,由此翻译时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多数学生一遇到“with”就译为“和…一起,跟…一起”,他们不知道“with”除此还有别的意思。一旦遇到含有多个“with”的句子时,就感到不知如何翻译才对。对此我想借这篇文章专门谈谈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刘庆 《考试周刊》2011,(85):107-108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关系的词。介词虽小,功能却很重要,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用错了介词,一个短语或句子的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本文将主要表示“时间”与“地点”意义的常用介词做了梳理和归类.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周纯漪 《考试周刊》2009,(24):36-37
本文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剖析“Puritan”一词的汉语翻译。本文认为“Puritan”被汉语翻译成“清教徒”真正体现了“Puritan”这一词产生的内涵。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来研究“Puritan”这一词的产生,汉语的“清”这个字负载着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这三种意思恰当地反映了“Putitan”这一词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添加文化的因素可使译文真正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2.
“到”这个词,一般语法书都把它作为兼类词,即分属动、介两类.但是,“到”在什么情况下作介词,什么情况下作动词,一直未有明确的界说。张志公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一书中讲到,“从”“往”“把”“被”“对于”“至于”“由于”等,是典型的介词,它们完全没有动词在造句法上的作用。“在”“到”“拿”“用”等是处在动词和介词交界的地方的。(第148页)他曾提出区别动介的三条标准,但未涉及到具体词的区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把“干到第三天”之类的结构中的“到”作介词,但又提出“这种结构很象是动词和介词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他动词,后面带宾语,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219  相似文献   

13.
“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这两个看似相近的结构,在介词选择、X的语义类型和整体功能三个方面均有差异。对“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并丰富框式介词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相似文献   

14.
“意思”一词,很平常.《现代汉语词典》有5种注释.本意是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思想内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意思”这词在实际运用上,它的意思也发展了.  相似文献   

15.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有动词、介词、助词三种用法。日语中没有介词,与汉语介词语法功能相似的是日语中的格助词,汉语介词“给”的用法很复杂,在日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使得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介词标记“给”时经常出现偏误现象。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作文出现的“给”字句偏误进行分析,首先把偏误归类,然后分析“给”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有同志问“梦寐以求”和“夜以继日”中的“以”字是不是连词“而”字之意?如若不是,又该作何解释?还有的同志问可不可把这两个“以”字视作衍文(多余的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以”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但多数是用作介词(prep-osition),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拿、把、用、因、按,以及“凭借”、“依靠”和“认为”等意思。上述两个成语中的“以”字都属于介词,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拿或用的意思。但既然相当于拿或用,怎么把“梦寐以求”和“夜以继日”改成“梦寐拿求”、“梦寐用求”、“夜拿继日”、“夜用继日”仍讲不通呢?这里我们  相似文献   

17.
陈学江 《语文知识》2006,(10):21-21
在现代汉语中“贫穷”是一个词.指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缺乏。而在古汉语中“贫”和“穷”却有不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黄哲 《语文知识》2014,(11):12-15
“高低”在现代汉语中应用较为频繁,它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词性和词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表示“无论如何”的副词“高低”。“高低”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高”和“低”复合而成,在演变过程中,整体的词义超出了两个语素的意义之和,衍生出了表周遍性的意思。这类由反义语素构成的词简称为“反素词”,与之相近的概念有“极性对立式”“反义相成词”“反义语素复合词”等。这里我们采用“反义复合词”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同词异义”(或说“同名异实”)现象,它指写法和读音都完全相同的某个词,在普通话中表示的意思与在方言中表示的意思不尽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这种别有异趣、值得探讨的语义现象在普通话和零陵方言中就较为突出,如“爹”“爷”“公公”三个词,是汉语  相似文献   

20.
介词“在”除了表时间、处所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用在人物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前,组成介词结构,表人物。这是介词“在”的一种特殊用法,常被人忽视。在《辞海》、《词诠》、《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一些词典中也都没有谈到。笔者就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碰到的二十余例(主要在现代文,文言文中间或也有)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