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缺位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体制原因;组织权威影响力无限扩大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提出了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的考察,分析科研诚信规章制度、科研不端行为监管处理机制、教育计划等举措对于鼓励研究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履行负责任的研究行为,营造良好的科研道德氛围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伟云 《科技通报》2012,28(3):173-176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以及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不端行为,文章从社会经济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社会监管和期刊编辑出版迟滞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完善稿件审核机制、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等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重大科研不端事件促使日本文部科学省、资助机构和研究机构逐渐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则和文件,加大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力度。本文主要研究文部科学省《关于应对科研不端行为指南》的制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基本理念、事前预防措施、捏造、篡改和剽窃等特定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处理程序、以及针对特定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等具体规定。《指南》对我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具有较大的启示,应该从机构合作和法规健全两方面加强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顶层设计,增强依托单位的管理责任,完善调查处理程序,合理设定处罚措施,有效预防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5.
明确、合理地界定科研不端行为,能够厘清政府介入科研活动的范围,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清晰的科研不端行为界限。当前国际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有狭义的"FFP"(即:伪造、篡改、剽窃)模式、基于"FFP"的列举扩展模式。我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界定范围普遍过于宽泛,概念表述不统一,缺乏对不端行为类型术语的解释和判定规则,导致许多规章缺乏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本文比较了对科研不端行为界定的模式,归纳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从国家层面统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具体列举不端行为类型、明确不端行为术语解释和判定规则等建议,以期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潘泳  张群 《现代情报》2011,31(7):126-128,131
科研监管缺失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查新工作与学术道德体系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查新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查新机构必须健全查新机制,扩大业务范围,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构建学术道德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管依据。  相似文献   

7.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社会调查数据,集中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影响博士生态度的因素有: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对学术的兴趣与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程度有负相关,而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却更可能宽容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博士生周围师友的学术不端行为越频繁,则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态度越强,而上过学校组织的科研道德课程者更不可能宽容不端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严厉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术筛选和人员流动机制、改革现行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和设立科研道德专门课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校38个科研团队320名博士研究生样本,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科研情绪耗竭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科研情绪耗竭正向影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情绪耗竭正向影响状态失控,状态失控正向影响科研不端行为,且状态失控在科研情绪耗竭与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组织沉默在状态失控与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且对状态失控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研究讨论了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赵君  鄢苗  毛江华 《科学学研究》2017,35(6):806-815
基于44个科研团队的187名博士研究生样本,本文探讨了科研伦理氛围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研究发现:科研伦理氛围负向影响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伦理氛围正向影响规则服从;规则服从在科研伦理氛围与科研不端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马基雅维利主义正向调节科研伦理氛围对规则服从以及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科研伦理氛围的交互作用,透过规则服从的中介作用影响科研不端行为。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遵守医学科研诚信和伦理道德标准,是医学院校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为科研诚信建设敲响警钟,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颁布实施,为高校结合实际自主健全和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处理机制提供了契机。按照教育部"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完善科研诚信他律机制,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教育引导科研人员树立自律观念,重视科研伦理审查,坚决依法依规,以"零容忍"态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校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1.
马晨  张俊瑞  李彬 《软科学》2012,26(8):126-130
以2005~2009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补充与更正报告中出现"会计差错更正"项目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财务重述为因变量,采用配对样本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充足、成长较快、监事会规模较大、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较低;而审计事务所变更则容易导致公司发生财务重述。  相似文献   

12.
当前正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时代,自2013年末至今国务院政府的工作之重便是“积极稳妥推进人才管理配套改革,建立激励大众创新创业的机制”。由此,研究首先依据国务院的各类会议、活动及相关“大众创新创业”的改革发文,展开内容分析,整理出中央对地方制定和优化“大众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总的体系性导向。其次,选取天津、武汉、苏州及深圳四座城市现行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作为地方政策的样本,从政策发布时间、适用对象、内容环节及行政体裁等角度展开现状描述分析。最后,依照上述研究对地方政府在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上的改革提出建议,以希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爱平  张栋梁 《科研管理》2016,37(8):140-145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职能分立、考核评估乏力、过程管理滞后等问题,引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流程再造。提出了以流程再造实践为主体,以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中横向管理部门和纵向校院系组纵横协同联动为目标的立体化、全方位、无盲点的网格式科研管理协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课题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建议通过建立科研信息公共平台、健全科研诚信管理机制、加强委托代理各方的沟通等方式来完善课题制管理。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创新对推动院校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提高宏观决策、完善管理机制、更新管理方式、加强各项建设、理顺制约关系等方面出发对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系统创新进行了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构建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企业管理学的复杂组织控制理论,以生存系统模型为参照范式,揭示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效组合、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尝试构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公立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薪俸待遇按照职务高低和职级大小进行分配,行政官员主导着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专家教授兼行政职务和学术职务于一身,学术的权威性与认可度遭遇行政干预的肢解与破坏。因此,公立科研机构人事制度变革的关键是破解人事管理中的行政化问题,从思想观念、收入分配、评价制度、人才激励等方面建构符合科研机构现状的人才使用和培养制度,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提出应该逐步建立基于效率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①为了提高我国知识生产的效率,应该继续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高校在我国知识生产中的中心地位;②为了使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在配置公共高等教育资源时应从高校科研的投入产出效率出发,建立基于效率的拨款新机制;③依据高校科研的特点,目前提高高校科研效率应以扩大高校科学研究规模为主,以改善高校科学研究生产力及其管理水平为辅;④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其他部门尤其是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尤其是管理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重在探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和自然科学类研究的管理机构分口和归口设置的问题,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实背景、基本模式及其分布情况、影响因素及主要优缺点等。  相似文献   

20.
Does a national research-focused organization need a technically competent leader? This study provides preliminary answers to that question using a natural experiment underway at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a leader with significant high-lev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superior to that of his predecessors, but no relevant technical experience was appointed to run the vast scientific research operation.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is proposed: A major risk of allowing technically-unqualified leadership is that an amateur can be more easily manipulated by special interests against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nation. The hypothesis is tested by technically analyzing three case studies on proposals from the Secretary of Energy. The results show 1) requests for budget cuts undermining DOE's mission, 2) requests for redundant studies wasting DOE resources, and 3) counter-productive recommendations derived from a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studies' results, which indicate technical competence is important for DOE leadership. Thes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echnical competency is important for leaders running organizations that oversee research. Finally, a potential policy safe guard to the risks of extreme technical incompetence is provided,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either independent- or politically-appointed bureaucr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