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观察、情感或意见的基础上的。新闻的主题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决定新闻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也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及安排新闻作品结构的主要依据。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那么,如何提炼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呢?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电视作品,它包括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两大类别。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最大特色是在拍摄之前就有明确的思想和主题(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3.
一幅广告作品由语言文字、画面和意念三方面组成,其中语言文字是重点.广告文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有宣传商品的从属性,有等同新闻一样的真实性,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群众性,有兼顾精神和物质生产的双重性,有反映思想情境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刘云 《青年记者》2006,(10):41-41
“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一样的我们却过不了本命年,一样要吃肉,一样要吃饭,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2005年过去了,希望一切不美好都能过去,愿天下所有的小鸡、小鸭、小朋友们都能健康成长,愿世界充满健康和平,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行很广的、以禽流感为主题的flash作品《我不想说我是鸡》,它用一种幽默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了来自另一个世界来自小鸡的声音,听过的人无不会心一笑,会心一笑之余引起人们对禽流感的深思。这一作品也创造了百万点击率!不能不让人惊叹。  相似文献   

5.
李方 《青年记者》2012,(8):41-42
大多数新闻作品都是有主题的,也有一些新闻作品是没有主题的,比如一些奇闻趣事、简单的信息性的作品.从总体上讲,新闻作品需要主题,需要有好的主题.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记者只有把握主题,提炼主题,深化主题,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使读者不仅能获得信息,而且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才有可能把新闻写成“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7.
通讯主题在通讯作品中出现的方式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和形态,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应该是通讯写作的一个研究课题,对于通讯写作十分重要。1、暗藏一暗示:隐形主题在这类通讯作品中,通讯主题是暗藏在新闻事实之中的,它被作者暗示给读者。隐形主题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作品中没有概括主题的明显文字。这类通讯作品当然是有主题的,但是它的主题暗藏在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作者并不用文字语言明白地表露出来。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之中。受作者选取事实的角度、组织材料的方法等写作技巧影响.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  相似文献   

8.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9.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12):27-28
一位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多年的同志对笔者说,在历年参评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就其主题、内容都是不错的,但由于稿件有些地方或文字粗糙,或事理衔接欠佳,或内容不够简洁,尽管瑕不掩瑜,却在佳品纷呈、名篇竞秀的情况下名落孙山。据这位同志说,这些落选的作品,如果在发表之前好好加工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评选上的。由此可见,文章在发表之前认真仔细地进行一番修改是多么地重要!  相似文献   

11.
科教片的主题与选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部电视作品都表现一定的主题,科教片也毫不例外.一部科教片不只是就事论事地向观众讲些故事和知识,也不是某一门科学知识的大全,它有自己所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促进下,许多报纸采用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了,其中有的报纸刊用新闻图片组的势头,甚为强劲。 新闻图片组是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和作品形式,也是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用来调剂稿件样式和版面设计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在宜传报道和版面视觉上所造成的强势,能博得受众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图片新闻的阅读率。因此,就新闻图片组的作品特征、结构和编辑工作进行一番探讨,还是颇有意义的。 就报纸的新闻摄影实践来看,在报道重大主题、重大题材、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展示大型社会活动、地域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3.
文学编辑有古今之分,中外之异,还有文艺理论和作品之别,它们都有各自的编辑特点。本文仅就当代文学作品的编辑特点,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行。主要组稿方式编辑的组稿主要有两种方式:采集式和点播式。点播是编辑根据读者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选题后,约请作者按照编辑意图进行撰写的一种组稿方式。这种组稿方式的特点,是编辑的意念、设想在前,有时对稿件还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作者是接受了这种设想、要求之后去完成产品的。采集的组稿方式却不是这样。它是先由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感受或研究某学科的成果进行撰写,尔后再由编辑向作者约定的一种组  相似文献   

14.
初读李世琦先生的文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后来要了他的文集细读.发现他的文思果然别致。格调也不同于流俗。平日里看惯了一种文体样式.渐渐地被它同化.就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对它的认同意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风气甚至传统。风气和传统都是惰性气体。容易让人懒惰.所以在一种风气或者传统里写作的人.若不小心很容易养成重复自我的习惯.因为重复自我是一种自给自足,不必耗费多少心力.就能长篇大论信口言说。近20年来中国流行气魄宏大、理论精到的文评作品.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向外国文艺家学习的虚心和成绩.并且其中有思想有见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实不少。但也有些作品常常是长着同一副面孔.一本正经的沉闷.让读者看了犯困。我想.这类文评的作者大概过于重视文章的套路规范.把本无定法的文章写得如依法炮制.浅层次地重复自己.思想作平滑运动。  相似文献   

15.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16.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军事记者》2003,(7):53-55
一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虽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瞬间情态,但就这瞬间而言,却是生活本质的反映,是摄影艺术家长期对生活观察、对人生思考、对艺术追求的能量释放,没有这些因素,摄影的瞬间性也就不能成立。任何人都能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成为摄影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照相机无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摄影家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会产生出“瞬间”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摄影的特质“瞬间”,它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态呢?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瞬间”只是作者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精品?一种解释是:精品就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明晰。还有一种比较法,可能更明白些,就是将作品分为经典之作、精品之作、上乘之作和优秀之作。从中可以看出精品是仅次于经典之作的作品,因而它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艺术家们天才的创作和诚实的劳动。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中的艺术,电视剧精品的文化定位可能有别于其它门类的作品。它要既高雅又通俗;既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又有很强的贴近性,真正做  相似文献   

19.
摆脱评论中的“八股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先生说:“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这是就学作品而言的。其实.新闻评论也一样,要赢得更多的读,取得更好的效果,既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也要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相似文献   

20.
从主题看素材:怎样表现主题的基础。怎样表现主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有观点提炼的问题,有素材的选择和使用的问题,有文章的结构问题,甚至还有语言、风格等问题。这里专门研究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素材的问题。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我们的记者所获得的素材,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类: 第一类,骨干材料。这是最重要的材料。也就是那些对你的报道中的主题起着骨干性的支撑作用的材料。新闻作品的主题必须有足够分量的事实来支撑,没有这样的事实,主题无从谈起。例如大家熟悉的焦裕禄的报道,它那提倡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