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民族精神是所有民族生存发展的内核与灵魂。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本文从对全球化的多方位分析入手,考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探讨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历程和相应产生的多种民族精神状态,探讨当代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和我们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做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重大攻关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概括地说,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重建社会信仰,从而解决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有利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摆脱在某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评判态度,一是乐观论,一是悲观论.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历来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也具有超稳固的规约性,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临危不惧,在全球化的世界交流中,才能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中华民族文化也才能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着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华民族认同感带来的挑战,阐述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增强我国公民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化不仅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巨大影响,也必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对中国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因素。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应当积极应对,让古老的东方文明重现生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理应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成果,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理应在文化垒球化浪潮中注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这既是我们的责任,又是我们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它不仅仅涉及到我国的经济领域,对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已经成为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既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又弃其糟粕,全面弘扬中华文化。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也是每一个学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要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发展壮大自己,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要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文化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觉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必要性。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表现为时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为时中华文化未来走向的正确揭示;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前提,它使全球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网络日益凸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防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坚持文化的现实指向性与时代超越性观点,坚持对民族文化精髓继承的观点,坚持对优秀外来文化勇于吸纳的观点,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观点,构建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全球化有新旧之别,在新全球化时代,文化有自己的特征。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安全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针对异质文化对本国文化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保护本国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西方强势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考验,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强化文化安全意识。这就需要从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的辩证关系向度来处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整合的矛盾问题。在此辩证思维方式指导下,我们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弊端;确立和平崛起的最优文化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13.
时代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文化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保证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然而,如何吸纳外来文化,保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保证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然而。如何吸纳外来文化,保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已成为目前中国学术界一个极富讨论和争议的的重要话语.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呈现出了全球化意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统一和爱国主义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统一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俊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04-106
词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研究,花卉植物词属文化词,与民族文化有各种关系。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植物文化不尽相同。汉英植物文化就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了解汉英两个民族在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用发展的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该丛书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丰富多样,围绕文化发展这个主题,实现了多方面的结合,它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并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行性计划、方案,是一部文化研究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科技的高速发展、交流的日益密切使之成为历史的必然。文章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分析了全球化引发的文化焦虑,剖析了文化交流失衡与文化焦虑的密切联系,并以孔子学院为例,论述了重塑与弘扬中华文化对实现多元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世界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