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威廉·冯·洪堡是19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其在19世纪初期提出并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大学理念,在德国以至整个世界的大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对现代大学制度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以来,洪堡大学理想中“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核心原则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发展。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德国却面临着洪堡理念和学术职业“德国模式”相悖反的局面,大学教师对于教学和科研的认识偏颇,教学愿景与实践南辕北辙。在博洛尼亚进程的催化下,德国大学加强对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教学发展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重校失衡天平。德国综合性大学通过树立研究导向的教学理念、实施能力导向的教学法培训、开发集发展和评估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证书项目、推动共同体建设和完善监督评估网络等策略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以观念纠偏带动实践纠偏,通过构建大学教学核心理念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突出教师教学发展在学校规划愿景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研究—能力—质量”教师教学发展活动三维导向,形成了重要工具支撑的系统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其策略选择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秩序”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矛盾和主线。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政治自由、大学经济自由、大学文化自由三个方面;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秩序”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政治秩序、大学经济秩序、大学文化秩序三个方面。在实践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围绕“自由与秩序的张力”展开的。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大学”本位的研究,建议加强“制度”本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是实现现代大学科学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后者是前者的动力和根基。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就必须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创新中实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将使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互为表里。“建设什么样的大学”产生于“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中,“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则蕴涵、滋润着“建设什么样的大学”。  相似文献   

5.
“去行政化”就能建成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去行政化”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或者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为了去除大学行政化的观点,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大学“去行政化”是行政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反映,其目标追求主要是调整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核心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错位.不能将“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同”起来,或作为“前置性条件”.  相似文献   

6.
张应强  姜远谋 《教育研究》2021,42(4):103-11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大学使命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变,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创业型大学是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和引领社会变革的精神气质的新型大学,既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又突破了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创新了现代大学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关键性举措.应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建设创新型大学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潜藏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制度”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21世纪初以来,我国有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学术思想争鸣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是在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化的过程中崛起的,组织制度是其组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制度存在差异,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从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20世纪美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大学的组织制度差异对科学中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岗位制度是其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德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学术岗位制度,从制度移植和理念变革等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岗位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进而为国内高校的学术岗位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一章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等,有关方面将“现代大学制度”概括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但实际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困难还不止在如何落实这四方面,  相似文献   

10.
黄英 《教师》2008,(6):21-23
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基石,对于大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9世纪柏林大学的诞生,曾创造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制度模式,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制度的不适应性逐步凸现,德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大的变革,德国大学自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环境"生态化"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学术期刊是研究人员发表最新学术观点的主阵地,期刊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且及时的呈现方式,从期刊论文的计量分析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研究现状,包括教育生态系统因子,"教""学"与"物理环境"三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研究走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全面艮思马克思主义,于是在全球掀起了一次次的“马克思主义热”。与当前西方的理论研究热潮截然不同的是,国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却趋于冷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该论社会意识形态功能的实效性。虽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但其首先是一种科学理论。只有把该论的政治性与其学术性有机统一在一起,它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也才能有效保证其应有的政治影响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话中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14.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维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为缓解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压力提供了实质性保障.而“伪贫困生”暴露了目前我国助学金评定方法的缺陷,如贫困生经济信息的缺失和评定过程的公平缺失.助学金评定需要建立“准入-评定-发放-监管-反馈”的科学体系,基于准入机制与过程公平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助学金评定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20世纪中期由欧美各国兴起,20世纪末传入我国.2003年我国教育部将之纳入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应从教学理念更新、校本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几方面开展。改革的核心是减少指导内容,增加训练环节,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德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19世纪的科技中心,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本从大学讨论班制度的改革、大学实验室建立、工业实验室、政府实验室的相继出现去探讨了科研组织变革对德国成为19世纪科技中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18世纪以后,英国失去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一地位先后被法国、德国和美国所取代。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英国开展了一场旨在改变古典教育传统,加强科技教育的大学改革运动,大学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20世纪以后,古老的英国重振雄风,坐上了世界科学巅峰的第二把交椅。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课程改革中就开始进行有关的研究和实践,有三种主要的教学和研究模型及实践结果可供我们借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化和程式化。我们应当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采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适当的教学和研究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这一事实出发,何以能够得出应当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差异”的教学这一“价值”判断?前后两种“差异”的跨越何以可能?针对这一休谟式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哲学”和“科学”两个方面加以解答。论文把因材施教的哲学理由归结“发展个性”、“追求最佳”和“实现平等”;把因材施教的科学理由归结为两个方面,包括诉诸直觉和类比的前科学论证,以及诉诸ATI(能倾教法相互作用)研究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