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亲近自然是幼儿的生命天性,呵护幼儿的自然天性,满足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支持幼儿生命完善与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使命。因此,幼儿园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尝试建设四季自然生命课程,来完成幼儿生命成长教育。自然生命课程的建构是幼儿园实现幼儿生命成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儿童亲近自然天性的回归、对儿童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要求人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回归自然、敬畏自然、关爱自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中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着力书写人与自然、尤其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人与自然的诗意相处、互动交流的和谐关系,倡导儿童回归自然、回归天性;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启迪儿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张扬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博爱精神,激发儿童怜悯生命、关怀自然,赞扬人类的忏悔与救赎精神,引导儿童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3.
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其生命的成长。天性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动力来源,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根基,也是儿童教育的内在依据。教育的目的不是改变儿童的天性,而是以天性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儿童绘画是人早期的生命运动,是人类幼稚阶段的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孩子纯真思想感情的倾诉,也是人潜意识的一种外溢。然而,传统的美术教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人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提出适应儿童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培养自然人。人性本善,自然教育理论对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性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中,出现了社会性教育中儿童的失我化、社会性教育中虚伪的生活、社会性教育中追求效率、忽视意义等诸多问题。为此,儿童社会性教育应关注儿童鲜活的天性,关注活动、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让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真正回归儿童生活,同时设计“实习场”,升华儿童生活的社会教育性。  相似文献   

7.
儿童时期的真正意义是生长和发展。人与花园、田野、草地、森林一样,其内在生命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特点,按照儿童的内在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让儿童自由和谐地发展,不强迫儿童按照成人的意志去行动。成人(包括教师和父母)要耐心等待生命的...  相似文献   

8.
安吉游戏中幼儿自我参与游戏、自我创造游戏、自我享受游戏、迷恋探索游戏乐趣,能够激活儿童"玩"的天性,吸引国内外幼儿游戏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安吉游戏以幼儿游戏本体功能出发,对幼儿在自由的自然游戏环境下生成新游戏的分析认为:安吉游戏是幼儿与大自然的真实对话,幼儿在自然环境下自主探索游戏是内在社会性成长的外在表征,激发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依靠低结构器材,安吉游戏将自然生态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微系统相互组合,重塑幼儿园游戏理论的自然生态回归;幼儿游戏的自然性和成长的社会性发展在对话中产生共鸣,一切游戏从遵循儿童自然发展为发端,扭转手段性儿童游戏中忽视儿童本位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对于当前的中国学前教育,侧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天性自由舒展的价值诉求不仅是急现实之需,而且也是满足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途。实践中的教学应对策略包括整合化策略、扎根幼儿生活世界的策略以及体验式策略等。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首先,杜威概括、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的主要教育目的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分析研究了西方历史上八种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并从中概括出三种教育目的论:(1)自然发展论。以卢梭等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为代表,其口号是“遵循自然”,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对这一教育目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以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使人们重视儿童身体及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杜威也批评了自然发展论的不足,他称之为“唯一的缺点”,是摒弃乃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使教育与社会环境相隔离。(2)…  相似文献   

12.
郭思乐 《教育研究》2006,27(11):3-10,34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需求条件下的人的自然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学校基础教育阶段既是学生的成长期,也是儿童学习天性的更活跃期;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面对的社会基本因素其实是自然因素的新的表现形式;人的生命自然是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大自然”;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包含了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因此,抑制频考成为今天基础教育保护和依托人的生命自然的关键。因为,频考管理方式以压抑和背离人的生命自然为代价,总考需要来自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的素质提升,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是依托自然激扬生命。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即获得在社会中生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主要活动方式。玩沙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笔者设计了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通过情景创设、主题引入、混龄组织、家园合作的形式支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实施,培养儿童优秀的社会性品质。  相似文献   

14.
卢梭对"自然教育"作了独特的诠释:(1)自然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2)自然教育即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3)自然教育即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进行的教育;(4)自然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这种新的"自然教育"观对加深西方自然教育内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儿童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教育就是儿童依据自身的本能、兴趣、需要率性发展;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其实质是反对成人对儿童的过多干预,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保持儿童的本真状态,回归儿童自身,让他们顺应天性而成长;教育适应自然就应当遵循成长中人的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天性,促进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保卫童年     
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时期 ,是天性保存得最完全的时期 ,是潜在人性内容最完整的时期。正确而适当的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茁壮成长 ,而不恰当的“开发”“开掘”则会令其受伤甚至毁灭。就像考古专家意识到的那样 ,有些极富价值的宝库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宜开掘。如果硬性开掘 ,其结果只能使其遭受灭顶之灾。童年的宝库也是如此。童年的生命是整个生命进化历程的浓缩 ,其中保藏着生命进化历史中的种种奇迹、种种珍宝。童年的宝库应当由儿童自身保存和掌管 ,应当由儿童按其天性与适宜的外部环境进行互动 ,这样宝库中的种子才能萌芽、生根、成长、…  相似文献   

16.
自然教育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他主张教育要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把儿童看成是自然主体,反对压抑和摧残儿童的天性.这一点不仅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对现代学前音乐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怎样培养具有自然天性的人?先回到人的自然天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不是说爱美也是孩子的自然天性发展的规律吗?所以教育定要以适合儿童自然天性发展规律为原则。 人本身就有自己的创造能力。比如说婴幼儿期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吸吮”的功能,这种功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化具有童真、童心、童趣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走进儿童的生活,真正认识儿童生动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儿童的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童真、童心、童趣的品德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教育理念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压抑儿童天性,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儿童与成人处于同一生命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儿童的教育应适应自然,合乎自然.且不可逆规律而行。  相似文献   

20.
“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构建适合儿童天性的小学教育”是1998年以来我校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本研究中“童心”指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天赋资源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童趣”即智趣,是建立在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基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真”即纯真善良,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亲社会态度倾向。“三童”教育旨在以“童心”为基点,架构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尊重儿童文化,力求让校园生活展示儿童完整的生命形态,实现学科适应儿童,教学富有童趣,生活展示童真,校园张扬童心。让儿童动手动脑,爱学爱玩,同伴同乐,师生共长,享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爱探索有创意的校园生活,回归童年生活的快乐,使受教育者体验发展的愉悦,使教育真正步入和谐的审美境界,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