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区别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下肢蹬地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特征,进一步细化拳击下肢蹬地发力的特点.方法:运用两块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VICON MX红外高速摄影系统,让运动员分别以前手直拳和后手直拳全力击打固定目标,采集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参数,二者进行对比.结果:运动员后手直拳击打,双脚均主动发力,蹬地发力的时间均在100-200ms;发力50 ms时力值占最大力量峰值的百分比均低于35%,后续发力特征明显.前手直拳击打,前脚起主要作用,蹬地发力时间均在100ms之内,发力50 ms时力值占最大力量峰值的百分比均高于60%.与前手直拳相比,后手直拳下肢发力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拳击前手直拳与后手直拳下肢蹬地地面反作用力特征相比存在差异,从发力时长角度比较,前手直拳发力时间短,发力初期力量增长特征明显,表现为起动力量特征;后手直拳下肢蹬地后续发力特征明显,表现为爆发力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探究轮滑运动双蹬技术的外刃蹬地动作是否提高了运动员在前进方向上的速度,运用力学知识对运动员在外刃蹬地时的受力情况、步长、做功、速度和动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假设各种阻力为零的条件下,以支撑脚为参考系,运动员外刃蹬地时身体重心在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方向上位移为零,在支撑反作用力水平分力作用的方向上身体重心的速度为零,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所做的功为零,身体重心在支撑腿滑进方向上的速度大小没有变化,动能没有增加。结论:在假设各种阻力为零的条件下,以支撑脚为参考系,运动员外刃蹬地时身体重心的合速度没有增大,动能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蹬地动作过程中,人体下肢的相关力学参数特征.对象:男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10名.方法:使用高速人体动作捕捉系统及三维测力台,对相关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结果:①起跳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均值均为优势腿大于非优势腿;②非优势腿地面反作用力峰值与重心最大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961,P=0.002<0.05);③双脚同时着地过程中,优势腿地面反作用力冲量明显大于非优势腿,两脚地面反作用力冲量差与重心最大高度呈显著负相关(r=-0.531,P=0.034<0.05).结论:①在后排起跳过程中,优势腿与非优势腿表现出不同的用力形式;②应当通过适当控制非优势腿在着地初期的制动作用,并在双脚最后用力阶段有意识地提高非优势腿的参与程度,以提高人体的起跳高度;③排球运动员髌腱炎的发病可能与踝关节绕矢状轴力矩和膝关节绕垂直轴力矩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相反的、落地点距栏远时,会造成前蹬反作用力很大,支撑点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与前移方向相反,因此使身体总重心落在后面,这时上体必然后仰,运动员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不得不增加对支撑腿的压力.倘若用足尖着地,实际是不可能的.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三维踏跳力量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瑞士产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两台高速摄影机的同步实验,对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踏跳中三维方向上的踏跳力量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起跳中垂直方向波谷力值和蹄伸力值对跳远成绩影响较大,呈密切的正相关.波谷力值反映运动员起跳腿的支撑能力,摆动环节中积极有力的摆动可获得蹬仲力值;运动员在水平方向上主要受制动作用.运动员的膝关节在垂直支撑时相前,已完成缓冲而转入蹬伸阶段;左右方向踏跳力值波形与运动员所采用的起跳脚有关,它间接反映运动员踝关节力量;支撑反作用力对脚掌的作用点,即"压力中心点",在纵向、横向口均有移动,纵向为脚长的34%-68%;横向为1/2脚掌宽一整个脚掌宽.  相似文献   

6.
起跳技术是艺术体操运动员获得腾空高度的关键。利用运动学方法对起跳技术的下蹲和蹬离两个阶段的技术动作进行了力学分析;并采用录像分析方法对5名受试者在做不同跳跃难度动作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体重、蹬离角、蹬离垂直起跳时间、地面垂直作用力和髋、膝、踝3关节的控制和柔韧性等因素对艺术体操起跳技术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起跳技术质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学特点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学及特性分析,得出:着地缓冲时,不管支撑腿的变化特点,人体做加速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髋关节、摆动腿、骨盆、摆臂等肌肉进行克制性收缩时,对相向运动的施力部位产生向后的作用力,通过支撑腿的作用于地面,产生向后方的水平力,使人体获得向前的水平支撑反作用力不大于肢着地的水平制动冲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评价运动员下肢各环节在蹬冰过程中的贡献情况,借助爱捷三维录像解析系统和CY-BEXNORM等动测试装置获得国家健将级女子速滑运动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采用牛顿差值计算方法计算出与实际运动学数据相对应的关节力矩,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下肢各环节在蹬冰时功率输出值。研究结果表明:髋关节在单支撑阶段适当伸展,有利于增加整个蹬冰阶段的大腿功率输出;高速度、大角度伸膝肌群肌力差,引起两人小腿峰值功率过早出现,减少双支撑蹬冰阶段功率输出;踝关节肌力不足,刻意展踝,加重了伸小腿肌力不足现象,减少小腿在整个蹬冰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乒乓球步法足部运动的生物力学规律,在步法训练上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并探讨乒乓球步法与运动员足踝部位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穿同款球鞋的20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击球时分别做3种步法(跨步、并步和交叉步),采集并比较击球发力足在击球位置支撑阶段的足部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结论:1)跨步、并步正手位和3种步法反手位击球时击球发力足着地后足部的运动形式具有相似性,3种步法中击球发力足蹬伸离地时足部的运动形式具有相似性;2)交叉步击球发力足的踝关节屈伸幅度和跟腱角变化幅度最大,且受到地面垂直反作用力的峰值力及力的载荷率最大,运动员频繁采用交叉步步法可能增加踝关节疲劳性损伤的风险;3)3种步法击球发力足所受地面垂直反作用力的峰值力出现时,足部均处于最大外翻角度出现前后的翻转运动当中,加上踝关节此时的最大背屈状态,使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健身跑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主要身体锻炼之一,研究不同健身跑速度对人体支撑阶段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将会对丰富跑步运动技术理论与实践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重点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不同健身跑速度下支撑阶段地面反作用力的分布特征.选择7名中跑运动员(年龄:21.43 ± 0.53 岁; 身高:172.8 ± 3.79 cm; 体重: 63.66 ± 3.82 kg, 训练年限: 4.57 ± 0.98 年),应用一台Kistler三维测力台测试运动员在健身跑的慢速(3.34 m·s-1)、中速(3.87 m·s-1)和快速(4.45 m·s-1)等3个不同的速度下跑步过程中足底三维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研究结论认为,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打击力峰值、垂直方向第二峰值、制动力峰值、加速力峰值以及三维方向力的波动范围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1.
对百米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认可的权威性实验图表分析百米途中跑后蹬阶段后蹬腿产生后蹬力和后蹬腿各个关节角度的变化,得出:后蹬阶段后蹬腿产生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运动的作用,包括人体作向前上方加速运动时期;人体作垂直方向惯性运动、作水平方向加速运动时期。在脚离地时相后蹬腿没有充分蹬直,是由于后蹬腿如果继续后蹬,后蹬腿产生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小于空气阻力,人体无加速运动。百米途中跑后蹬阶段人体重心最低点是在人体重心在支撑垂直上方时相。  相似文献   

12.
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特征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爱捷运动影像分析系统和等速测力系统CYBEX NORM对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测试.并利用数值计算中的牛顿插值法,根据三维立体解析获得的关节角速度值与等动测试获得的动力学数据进行插值计算,绘出运动员实际蹬冰时肌群力矩变化曲线,分析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1.在爆发力蹬冰阶段,髋关节伸肌肌群在蹬伸时可以发挥最大肌力,这对运动技术的提高是有益的.2.随着蹬伸速度的增加,运动员髋、膝、踝的肌肉力量下降,这将影响每个环节的功率输出,应加强腿部肌群快速收缩下的专项力量能力.3.运动员在膝角大于135.以后呈现肌力水平较低现象,即便角速度已经开始减少,但肌力却没有增加,这使得蹬冰后期小腿作用被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试不同速度正向单摇双脚跳绳运动支撑期动力学及运动学参数,分析下肢及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2名男性专业跳绳运动员分别完成慢、中、快三种速度正向单摇双脚连续跳绳运动,同步采集跳绳过程地面反作用力和运动学数据,计算支撑期下肢及下肢各关节动力学参数。结果:中速跳绳峰值地面反作用力、爆发力等明显大于慢、快速跳绳(P<005),随着跳绳速度升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快速跳绳时腿刚度(P<001)和髋、膝、踝关节刚度值最大(P<001),踝关节能量吸收贡献度%最大(P<001)。结论:慢速、中速双脚连续跳绳可锻炼髋、膝、踝关节周围肌肉的超等长收缩能力,快速跳绳主要锻炼踝关节快速超等长收缩能力及髋、膝关节稳定性;跳绳锻炼时应注意下肢尤其是踝关节拉伸热身,提高柔韧性以降低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高速摄影方法 ,对我国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到起跳腿蹬离地面这一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和垂直速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论证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起跳过程 ,指出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体现在弧线助跑最后“两步”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得到改变和垂直速度得到累积。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运动员的摆动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子20 km竞走运动员的上肢摆动技术及上、下肢摆动配合技术较为合理,下肢摆动技术有向低平摆动发展的趋势;摆动与支撑配合技术基本符合竞走规范的要求,但在判罚尺度上不占优势;支撑腿蹬地时身体重心前移效果不理想,摆动时机偏早,后摆时脚尖离地较高;摆动技术不够舒展,双支撑技术仍然是薄弱环节;步幅基本接近世界顶尖竞走选手,步频占有一定优势,技术上仍具有"高步频"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第十届全运会女子跳远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在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支撑过程小腿支撑扇角比较大,身体重心下降较大,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较大;蹬离地面时动作不充分,摆动的速度慢、幅度小。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对减小着地时的制动、加大动作幅度,提高起跳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运动员在着板缓冲阶段,摆动腿蹬伸后向前摆动的时机晚,摆动不够积极,影响整个起跳动作的幅度,造成了身体重心不能快速前移。我国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摆动腿动作不充分,摆动的速度和幅度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和起跳机制进行分析,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起跳过程,起跳机制是在“两步”起跳过程中,两腿共同参与起跳,肌肉收缩用力产生加速度,使速度不断积累,当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支撑反作用力为零)人体按一定的腾起初速度和角度离地腾空。  相似文献   

18.
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田径选拔赛参加决赛的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其技术特点及影响其成绩的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支撑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时,用力方向应该与投掷方向一致(对旋转技术来说是向水平方向),应避免的动作有:1)向上蹬伸摆动使身体垂直速度增加过大;2)腾空时间过长,没有积极扭紧躯干;3)滑步技术运动员在过渡阶段过早蹬伸下肢上抬身体,过早打开扭紧的躯干,给铅球加速;4)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贡献最大;5)最后用力阶段两脚距离太短,且两脚位置不合适,最后用力时身体没有积极的向前向上运动。研究为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一名右膝肌肉轻微损伤的大学生运动员治疗与康复训练前后的步态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康复前损伤倒肌力下降,运动能力降低,两侧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呈不对称状态,康复后步长,步频与步速明显增加,支撑及双支撑时间及比例减少,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曲线相对起伏较小,两侧运动学与动力学指标具有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比较困难,如两个木块叠摆在一起,给下面的木块施加平行于桌面的作用力但保持系统不动时,两木块之间是否存在着静摩擦力?又如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区别不清,常常用最大静摩擦力的公式f=μ_0N计算未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一般静摩擦力的值,而不知此种情况只能从作用力和及反作用力的关系来求一般的静摩擦力.这个演示器可以从木块上附有的指针读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并能根据指针偏于零点的哪一侧而指示出势摩擦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