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道尊严”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但我们必须知晓其内涵的演变过程。从主体到客体,古今情况皆不同。从社会到教育者本身,对“师道尊严”皆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师道尊严”并非要求受教育者绝对的服从,更非社会认为的物质馈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关系中达到“师道尊严”与教育效果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建新的教育者形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在当代中国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热潮."师道尊严"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讨论中或为人所推崇,或为人所抨击.为避免认识的表面化和狭隘化,对"师道尊严"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本文从剖析词义入手,进而分析"师道尊严"的产生原因及功能,最后对于围绕该词的种种曲解加以辩析.  相似文献   

3.
我们靠什么来守护"师道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道尊严",一度作为挂在"臭老九"脖子上的"罪状牌",遭受严厉的批判.之后,人们再面对它,不免心有余悸.然而,中华民族数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难以割舍"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迎来了教育的春天,"科技兴国"的国策,使教育享有"优先发展"的地位."师道尊严"在尊师重教的舞台上重新亮相了.  相似文献   

4.
正"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对话"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对话.本文从课堂对话的现状谈起,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变现状的建议."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对话就一直成为人们探索与生成  相似文献   

5.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凸现着创造和生成;张扬着个性和人性."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旨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理论"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角度探究语文教学如何走进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徐芳 《文教资料》2008,(5):89-90
"对话"式教学是指师生基于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式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对话关系中能适应生存、构建意义、创新知识和不断发展的个性.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通过合作和参与,促进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然而,如何使"对话"更有实效,如何不断提升对话效应,使课堂充满活力呢?可以通过"五式"互融,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8.
被批评的传统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封闭,主要表现是话语权的专制与教学过程的"预设性". 所谓"话语权的专制",就是师道尊严仍顽强地占据着众多课堂."坐端正""不许说话"依然是许多教师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9.
在诸多有关教育理论的书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句话:"请老师蹲下来看学生."它所要表明的并非是由于老师在形体上的魁梧、高大,易与学生造成明显差异,而主要是指在教学理念上,教育观点上,老师要用平等、发展的观点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师道尊严"的传统曾经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点点"自尊"与"光荣"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一种独特的交往形态:幼儿与"物"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communication)常常被人们界定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往来与作用."人总是社会的人,不能没有‘交往行为',不能脱离各种交往关系,而必须生活于‘交往行为'的联系之内."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1]依据交往理论的前设,合理化的交往总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之间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并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意思是才过去了多少时间,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如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清周亮工<书冯幼将画竹卷后>:"曾儿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  相似文献   

12.
实施新课改以来,"对话"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早已为人们所认同、接受.但如何实施"对话",如何探索实施"对话"的有效途径,好何营造"对话"的和谐氛围,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改以来,"对话"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探索"对话"的途径,力图营造"对话"的和谐氛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受陈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对话"中也出现了一些障碍.现略举一二,并提出一些排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杨娟  杨晓萍 《文教资料》2008,(20):96-98
随着社会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成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对话是塑造这种"我与你"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有两种策略:第一,理解对话,了解对话的涵义和价值.第二,走向对话,创造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教师要把握对话的时机;找到正确合适的话题;适当地运用提问,真正地走向对话,使"我与你"型师幼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5.
"师道尊严"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命题.这一命题中的师道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它既内涵着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的领悟,又外化为人类对师法、师德、师爱、师艺和师表的追求.此外,它还涉及到教与学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学道尊严"的概念存在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留白"在语文教学中有深刻的意义."留白"的本质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运用于初中阅读教学.必将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给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平台.本文从留白的运用范畴、运用原则、课程呈现的具体方式等三个角度,谈语文"留白"教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我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