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粉煤灰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分之一:增加粉煤灰掺量,能够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也利于配制泵送混凝土;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长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由于粉煤灰内含有活性较高的玻璃体矿物,能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发生二次水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活性.用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掺入混凝土中不仅能改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同时又是一种较好的微粒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 ,粉煤灰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分之一 :增加粉煤灰掺量 ,能够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 ,也利于配制泵送混凝土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长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强度贡献与W/C的大小密切相关。在中高W/C下,粉煤灰28天内对强度的贡献是有限的,W/C愈大,贡献程度愈小;到90天以后,随着龄期的增长和粉煤灰活性的发挥,其对强度的贡献逐渐增大,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将会逐渐赶上或超过基准混凝土。在低W/C下,粉煤灰掺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不会明显引起混凝土早期强度下降,W/C愈小,粉煤灰对混凝土强度贡献愈大,建议粉煤灰应作为混凝土中一个独立组分参与配合比设计,才能最充分利用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试验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中原 《天中学刊》2007,22(5):58-59
通过对不同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和经济效益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高掺量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水泥混凝土中 ,采用粉煤灰替代 30 %水泥的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以及试件力学性能的室内实验结果。为了控制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等力学性能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 ,粉煤灰采用超量替代 ,超量系数为 1.4。  相似文献   

7.
使用粉煤灰代替水泥用量对与环境和经济都有良好作用,粉煤灰混凝土近些年应用更加普遍.通过改变水胶比和粉煤灰掺入量,对高掺量粉煤灰的抗压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往混凝土中掺入大量(70%—90%)粉煤灰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在长时间养护下不断增加,抗压强度会因为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但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强度和流动性选择合适配合比的粉煤灰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UTILIZATION29-3     
量粉煤灰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赵铁军,朱金铨,冯乃谦清华大学土木系粉煤灰,混凝土,渗透性,ASTMC1202以粉煤灰代替30%的水泥,在水胶比为0.30、0.33、0.36及0.39的情况下,分别试验了用水量及胶凝材  相似文献   

9.
以石灰、磷石膏为主要激发剂,采用化学激发、水热激发、机械磨细三位一体的粉煤灰活化处理方法能显提高低等级粉煤灰的早期及28天活性.在这种方法处理的粉煤灰中加入少量的减水剂可制备高品质、高掺量、低成本水泥混合材,掺量为40%、50%、60%时,可分别配制52.5、42.5、32.5级粉煤灰水泥,并能增加水泥石的致密度,降低孔径和孔隙率.也是优质的混凝土掺合料。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及其对水泥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煤灰是一种工业废料,但其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性和其独特的光滑球形玻璃体颗粒外形,通过做混合材和掺合料的方式,能够改善水泥及混凝土的某些性能。本全面分析了粉煤灰对水泥及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粉煤灰水泥的抗蚀性、耐热性、抗碳化性能等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重复三轴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对SMA和MA两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并分别分析了这2种试验之间的MA最终变形的相关性及SMA变形发展过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种试验方法均能够有效区分混合料高温性能的优劣,且两者的最终变形及变形发展过程均呈现极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为了更进一步验证相关性,利用重复三轴试验获得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对车辙试验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2种试验方法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误差小于10%.将采用重复三轴试验获得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用于预测车辙的发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移动荷载下路面结构内部细观结构的响应,采用离散元方法进行了多尺度路面结构移动荷载响应的分析.建立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离散元模型,并计算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层底的应力和应变,通过与已有经典计算程序荷栽响应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离散元模型.以该离散元模型为基础,在沥青混凝土结构层的底部,采用尺度较小的离散单元描述粗集料的体积含量、分布特征以及空隙大小等细观结构,以此建立路面结构的多尺度模型.对路面结构宏观响应与细观结构的荷载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分析了沥青砂浆劲度对细观结构处荷载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集料与沥青砂浆界面位置的拉应力均值和离散系数均大于沥青砂浆内部;荷载引起的应力和应变在沥青砂浆内部和界面内部均存在不均匀分布;沥青砂浆的劲度越大,沥青混凝土内部的荷载响应分布越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3.
图形和色彩张力的心理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的张力来自图形本身内部结构矛盾之差异对比所形成的结构力对视觉产生的一种刺激力,由这种刺激力引起的视觉张力作用于视觉生理系统,并激发大脑接受由外部视觉刺激力传递过来的图形结构的时空秩序信息,由此唤起相应的视觉感知经验,泛化成丰富多彩的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14.
江阴大桥桥面铺装裂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阴大桥浇注式沥青铺装4年的现场调查与跟踪,研究了浇注式沥青铺装的开裂原因.根据裂缝长度与宽度对其进行了总结以得到裂缝的发展规律.为评估交通荷载对铺装层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包括交通量、轴重、车速等调查.对现场取回的试样分别进行了拉拔试验与疲劳试验以评估铺装层的真实状况.结果表明:铺装层的疲劳抗力与高温稳定性不足、层间粘结层较弱、低速超载的大交通等是导致铺装层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The elastic modulus of asphalt concrete (AC)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parameter for pavement design. The predi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however, largely depends on laboratory tests which cannot reflect explicitly the influence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AC. To this end, a micromechanical model based on stepping scheme is adopted.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influence of interracial debonding and interlocking effect between the aggregates and asphalt mastic using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bonding. Tests on asphalt mixture with various microstructures a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approach. It is shown that the prediction is generally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elastic modulus of AC are also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6.
运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环氧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模型,对其间接拉伸试验(IDT)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得到由集料和沥青砂浆组成的环氧沥青混合料二相细观结构,并通过蠕变试验获取沥青砂浆常温下的黏弹性材料参数,最后结合有限元手段建立包含集料、砂浆等在内的混合料细观结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的混合料劲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简要的历史、现实、审美的考察,探索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或不乏审美的矛盾协调关系,说明和谐总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益及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益表现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个人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帮助两个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要以获得张力和可持续性为价值取向,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下,如何进行高校道德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讨论了社会性道德背景的产生以及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背景之间的冲突,并考察了西方伦理学者对此问题的解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保持道德教育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特定的社会性道德背景之间适度的张力是一种较为明智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在"言"与"不言"之间设置的不定点和空白所产生的张力,造成了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由此给读者留下了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也是优秀文学作品能产生不朽的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